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博物馆 艺术 美术 文物 浙江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博物馆说》:云端共振 遗产诉说

        作者:严建强2021-03-19 07:10: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些年,《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万里走单骑》等以文化遗产为主角的节目层出不穷。节目中,博物馆与电视频道、网络平台跨界合作,以明星演绎、舞美设计、虚拟技术等形式手段,助推文物“活”起来,更广泛地进入大众视野。这种通过大众媒体拓展博物馆传播效应的现象,侧面反映出当今中国博物馆界持续升温的一种认识,即藏品不应是仅作欣赏与研究之用的珍宝,而应成为当代人与自然、历史对话的学习媒介。唯有如此,博物馆才能更有效地履行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从实际情况看,将藏品媒介化的博物馆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以实物展示和空间传播为特色的陈列展览,围绕馆藏与展览的拓展教育和研学活动,以及以电视频道、网络平台为主的大众传媒。这些传播方式在中国某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博物馆中均有体现,并形成了颇具层次性的传播体系:陈列展览构成核心,教育活动扮演辅助支撑的角色,大众传媒则构成外延触点。

        130家一级博物馆与13家重点

        美术馆143件藏品轮番上阵

        自今年2月8日起,一款主打5分钟左右短视频形式的文博类网络节目《博物馆说》在学习强国、人民网、央视网等主流网站,以及芒果TV、爱奇艺、快手等视频平台重磅上线,成为博物馆传播体系的新成员。节目精选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与13家全国重点美术馆的143件(套)藏品,由馆长、专家从多角度倾情述说,传达博物馆之声。从已有的制作与推广效果看,节目所体现的“短视频传播,多平台联动”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传播的内容创意,拓宽了博物馆传播的实现场景,扩展了博物馆传播的影响力,并优化了博物馆传播的体系格局。

        强化藏品解读的代入感与探索性

        《博物馆说》充分凸显藏品研究者与守护人的视角,并细致呈现博物馆幕后专业工作,强化了藏品解读的代入感与探索性。在不少场景中,馆长、专家全程出镜,从库房与展厅中的藏品出发,带领观众一同追溯其生命历程,重构其历史坐标,揭示其文化精神。《苏州博物馆:吴王夫差剑》的镜头语言颇具代表性。在视频开篇,昏暗的走廊中,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一位专家的身影逐渐走近。接下来快速切换拉库门、填表格、开门禁、戴手套、开剑匣等一系列博物馆库房操作流程的镜头画面。至此,专家才娓娓道出吴王夫差剑的征集来源、历史背景与工艺智慧。专家与馆长的讲述增强了藏品解读的权威性与可信度;通过忠实呈现博物馆的幕后工作,以及追溯藏品生产、流通与藏迁的生命史全程,更容易使观众从旁观者心态转变为藏品守护人的立场,与藏品之间建构起微妙的情感纽带。在这种情况下,藏品的内涵揭示与价值传播更引人入胜与深入人心。

        短视频传播快捷灵巧

        《博物馆说》充分发挥作为传播载体的短视频小巧、快捷、灵活的特点,以及作为传播空间的云端网络多元、普及、易得的优势,使博物馆传播能快速对接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构建起随时随地、随进随出的观看机制,充分扩展了博物馆传播的覆盖面与可及性。由于《博物馆说》在多个主流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上线,只要有相应观看设备和网络支持,在早晚通勤、茶歇饭后、朋友交际、亲子互动、私人独处等多个生活场景中都能观看与学习,并根据时间宽裕程度自主安排视频数量与观看时长。若临时有事,也可中途退出,并随时补看。由于时长较短,即便重新衔接,也不太影响理解。同时,人们通常以坐姿方式观看短视频,并不容易产生疲劳感,认知过程轻松,容易形成印象深刻的记忆点。相比之下,陈列展览等传播方式,尽管在提供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体验与深层次知识方面优势突出,但传播场景局限于固定空间,相对单一。展品往往按照一定逻辑线索和组合规则布置与解读,传播与认知的强制性要求较高,观众若随意终止或退出,都将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展览的认知是通过在空间中行走和站立交替进行中实现的,这将消耗更多的体能。就一般文博类电视节目而言,其传播场景相对丰富,但时长动辄一小时,因而在灵活性与机动性上均不如短视频。从这个角度看,以《博物馆说》为代表的短视频,让藏品媒介化不仅停留于展厅或电视荧屏,也更广泛地渗透至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更全面地辐射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与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一定程度弥补了现有博物馆传播体系的短板。

        《博物馆说》收获了社会大众的热烈反响。在欢欣鼓舞的同时,博物馆也需再接再厉,进一步激发这种模式的潜力与优点。建议博物馆与制作团队建立传播效果的长期跟踪与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开展网络点击率、好评度的调查研究,及时回应有价值的观众意见或批评,持续调整视频内容、形式与推广策略。博物馆界也应立足博物馆传播体系的整体视野,继续深化对于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电视媒体、网络短视频媒体等不同传播方式的特点、优势与短板的学理研究,促进不同传播方式互鉴与互补,推动博物馆传播体系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当各种传播方式充分发挥其优势,并形成强大的合力时,藏品能更切实地彰显学习媒介的功能,博物馆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作者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与文博系教授)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92(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7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