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亵渎谦虚是虚伪无耻的表现

        作者:王进玉2021-02-01 06:32:37 来源:美术报

        谦虚本是一种极好的品质和素养,尤其在当下,就显得更加可贵了。但也要分真假谦虚,真的谦虚,的确让人心生敬意,而假的谦虚,却着实让人恶心,也是对真谦虚的玷污和亵渎。下面先举两个真谦虚的例子。

        比如启功先生,曾自撰《墓志铭》,称自己“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从这番字里行间的“谦虚”与“自嘲”中,让我们既感受到了先生的诙谐幽默,又对先生作为一位书画大家、教育名家,以及文物鉴定权威等诸多名副其实的身份充满由衷的钦佩和尊敬。换句话说,先生是有真才实学的,是有资格、有底气去谦虚、调侃自我的,而这种谦虚和调侃也的确是“加分项”,更加衬托出其高尚的品格、丰厚的学养、可爱的形象,让人欣然接受,一时传为美谈。

        再比如刚去世不久的欧阳中石先生,尽管当前社会上对先生的书法颇有争议,但客观地讲,先生做为一位教育家、书法家、奚派戏剧名家,还是实至名归的。可面对外界的诸多赞誉,先生总是会自谦说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并对自己评价道:“我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句话: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面对先生这般为人从艺的低调姿态,不免让人羞赧,一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逻辑学大师金岳霖的门生,一位在当代备受社会关注和推崇的书法老人,一位开创了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被称为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的开拓者,一位在京剧行当里极负盛名的奚派艺术杰出传承人……竟如此谦卑,可见一斑。

        但与之相反,令人作呕的一类是,现实中有些人喜欢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毫无自知之明,却也开始模仿起大师们谦虚的样子,就未免显得太过虚伪、矫情了。明明自己本来就是个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的抄书匠,却也大言不惭地面对媒体声称自己“不过只是个书法家而已”;明明自己实际就是个仅靠临摹、抄袭古人作品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仿造者、剽窃者,却也恬不知耻地面对众人标榜自己“不过只是个画家而已”……这看似谦虚的自我定位和评价,却是一种无耻的吹嘘、无知的狂妄。

        每每遇到这样自不量力的虚伪之徒,我基本都会不留情面地予以打假、揭穿,但可悲的是,个人力量有限,还是会有很多不明就里的糊涂虫被他们忽悠到,成为无脑粉丝,以及被收割的韭菜。据悉很多收藏字画的人就是这样被他们粉饰出的“谦虚”所迷惑、所欺骗,以为是真素质、真涵养的体现,最终花了大价钱买了一堆垃圾货,赔了个底朝天,欲哭无泪。可又能怪谁呢?只能自认倒霉,恨自己眼拙。

        毫不客气地讲,如今书画界,乃至整个文艺界,虚伪是自始自终都存在的一大顽疾。我们通常会更多地批评当下浮躁之风,却不想浮躁的根源其实正是虚伪,甚至说没有虚伪,就没有浮躁,有了虚伪才有贪图,才有攀比,才有浮夸,才有躁动……这不仅表现在对外的包装炒作、趋炎附势、攀龙附凤、比富斗阔上,而且在具体的文艺创作中,也大都毫无真诚、真性情可言,太喜欢做表面文章,以致于经常性地表里不一、装腔作势、扭曲作态、自欺欺人。记得吴冠中先生就曾不只一次地严厉批评过此类现象,但对于虚伪成癖、钻营成性、自以为是的人来说,再怎么骂也几乎无济于事,他们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还会恶人先告状,反咬一口、倒打一耙,进而变本加厉。

        因此现实中你会发现,无论对方写一手多么烂的字,画一手多么烂的画,只要他在那个位置,就会有人溜须拍马、曲意逢迎,而他也往往表现出颐指气使、好为人师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告诉你这一笔应该怎么写,那一笔应该怎么画,要如何如何尊重古人,如何如何学习传统,而实际上他自己却从没写好画好过,也从没专心研究过古人,更从没真正继承、掌握过传统,哪怕只是皮毛。所以很多时候笔者也在纳闷,究竟谁给了他们这般厚颜无耻的勇气?当然你还会发现,即便他是一个十分热衷于追名逐利、沉溺于蝇营狗苟的人,也总会语重心长地叮嘱你要如何如何规矩本分做事、如何如何光明磊落做人。真是可笑又可恨!

        我们常常讲,真善美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文艺应该遵守的重要创作观。只有不断地求真、向善、尚美,才会锻造出更为健全的人格,诞生出更高品位、更高境界的作品,可问题的关键是,当越来越多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严重扭曲的时候,当他们早已习惯说一套做一套的时候,当文艺开始频繁向市场、向权势低头屈服的时候,虚伪、谎言和假象等就会愈演愈烈、四处蔓延,进而极大影响和危害着整个社会的相处环境、整个文艺的发展生态,那么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也势必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隐性挑战。

        但不管情境怎样严峻和糟糕,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甄别,敢于揭发,勇于批判,尤其作为一名评论家、批评家,更应如此。须知,我们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让多少人看到、听到,能够产生多大效果、多大反响,而是坚信这样做首先是对的,是有意义的,是必须要去做的。我想这不仅是一个知识分子该有的良知,更是一份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为艺术评论家)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