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展会活动
      分享到: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作者:张亚萌2021-01-06 09:11:09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高松立海隅(中国画) 何香凝
        何香凝美术馆藏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华社摄影记者牛畏予在肖像摄影中,将镜头对准了北京的国画名家们:悉心教导学生的陈半丁,伏案创作的于非闇、徐燕孙、胡佩衡……她于1961年拍摄的何香凝先生,手持新闻报纸,背景乃先生82岁所作《高松立海隅》 ,瞬间的抓拍展现出一位关心时局又深谙传统的革命家、艺术家。这亦是12月18日至2021年2月28日,由中国美协、何香凝美术馆、北京画院主办,于北京画院美术馆呈现的“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展览中的一个精彩瞬间。

          画作:立意恢弘深邃

          “我们观照20世纪中国美术史,何香凝先生的《狮》是绕不开的作品;她也画很多梅花,其中的精神气度,是时代的表征。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说,何香凝是一位有革命情怀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有政治抱负的艺术家,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杰出贡献。

          本次展览围绕何香凝革命人生及其艺术、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与北京画坛的互动两个主题展开。展览展出包括何香凝艺术精品、何香凝与北京画坛艺术家合作作品以及北京画坛艺术家精品共计65件(何香凝美术馆馆藏作品37件,北京画院馆藏作品28件) ;同时展览也辅以相关的历史文献呈现,一是有关何香凝革命、人生、艺术的历史图片及实物文献;二是摄影家牛畏予所拍摄的包括何香凝在内的9位艺术家肖像作品,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中期,既是时代的艺术品,也是艺术家们珍贵的视觉史料。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杰出领导人,何香凝毕其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成立、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统一大业,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而曾任中国美协主席的她,画作气度恢弘、立意深邃,常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

          20世纪初,何香凝与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她于1908年入读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学习绘画,同时向端馆紫川、田中赖章学习,《狮》《虎》恰是早期难得精品。其子廖承志曾言:“她这个时期的画,都离不开她师傅的格调和画风……其特点是保持着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喜爱明艳色彩,形象生动。 ”回国后,何香凝的绘画风格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步转向古典水墨的审美,山水及“君子”题材成为创作主体。

          “这不会累着我的,我生平作画,现在是最愉快的时刻啊! ”何香凝曾这样说——1949年,何香凝应党中央邀请,同众多滞留香港的民主爱国人士自香港北上,参与国家建设各个方面的工作。晚年的何香凝在政务之余,安稳的生活为其艺术创作提供了充分保障。

          合作:拓展史学线索

          如果将何香凝放置于近代美术史的上下文之中,她的艺术创作,尤其是晚年定居北京的创作可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发展的一个特别的案例。在何香凝横跨近60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她的艺术创作与其革命人生紧密关联,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面貌。“我们馆收藏了何香凝约1500件作品,大部分都是她在北京创作的;与她交往的画坛名家,或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或为中国画探索转型的代表人物。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说。

          60多年,她往来于南北、东西,也因此与不同社会团体( “南社”“寒之友社”等) 、地域(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的艺术家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切磋与合作,如杭州的潘天寿、南京的傅抱石、上海的贺天健、北京的叶恭绰、溥松窗、胡佩衡、溥雪斋、汪慎生等;其中,她与北京画坛交友尤其广泛。20世纪北京画坛与海派、岭南画坛,无疑是近代地域绘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北京画坛各种艺术思潮及艺术理念并存,古典文人画价值体系延续、留学回国的画家形成崭新的绘画趣味和学术系统,近代美术教育的建立以及20世纪中期开始的新国画运动……在这样的绘画创作与发展的图景中,何香凝与众多艺术家合作,留下一批精心绘制的“合作画” ——北京时期的“集体创作”具有不一般的意义,可视为新中国美术史中“集体创作”的一份珍贵历史记忆。

          1951年4月,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北京市文联联合倡导举办“抗美援朝书画义卖会” 。叶恭绰、徐悲鸿、梅兰芳、陈半丁、老舍、叶浅予、溥雪斋、胡佩衡、汪慎生、王雪涛10位先生为书画征集人,共征得由首都书画界、文化界、文物古玩界人士捐献的1500件书画作品,并于5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办义卖展览会,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用于采购药品等军用物资。何香凝积极参与了书画创作,并有感而作《寄赠抗美援朝将士》诗,遥赠奋斗前线、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前者牺牲后者师,人民慰问送寒衣。感君勇敢驱残美,留得忠名万古垂。 ”同年,她还与叶恭绰、王雪涛、胡佩衡、溥雪斋、汪慎生集于陈半丁家中,集体绘制了《百花齐放图》 ,各家尽显其长,以红日、松柏、兰、菊、牡丹等传统意象,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焕然一新的社会盛景的祝贺与喜悦。

          1955年6月,世界和平大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面对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新生的中国以怎样的面貌登上国际舞台,也是文艺界面对的一项课题。在郭沫若、廖承志等人倡议下,由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于非闇、汪慎生等14位画坛名家历时半月集体创作的巨幅中国画《和平颂》 ,作为向世界和平大会的献礼,表达中国人民对守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更显现了传统中国画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集体创作”行为既是艺术交流,也同时呈现了艺术处在崭新时代的社会价值。“这个展览主题促使我们从本馆馆藏中整理出一批北京画院老艺术家与何香凝先生交往的重要作品,如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及名誉院长齐白石的作品等。我们从时代、艺术、文化等方方面面来看何香凝先生的创作,也扩展了我们对美术史的研究和再定义。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说。以何香凝为“线索” ,勾勒出的纷繁艺术史面貌,共同描绘出了近现代美术变革的历史景象。“何香凝先生与北京画家的交往,让我们看到了时代与人的关系,从中看到了艺术家的家国情怀与他们的创作,是他们人生精神和气节的再现,通过展览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艺术家的理想和内心。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说。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2(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