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展会活动
      分享到:

      一丝千米《锦绣和平》

        作者:苏雁2020-12-12 08:37:04 来源:光明日报
        一丝千米《锦绣和平》

        长3米、宽2米的巨型刺绣作品《六朝松与紫金草》。卢小平摄/光明图片

          近期,《锦绣和平——梁雪芳刺绣艺术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出,受到了观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展览用至柔之物表达了至暗的惨痛历史,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经历过创伤磨难之后要倍加珍惜当下的和平时代。”有观众留言道。

          2017年,梁雪芳在苏州博物馆举办刺绣展,前来观展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心念一动。他想,何不请这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做一场围绕历史与和平为主题的展览呢?

          张建军的邀请得到了梁雪芳的积极回应,之后的两年多时间,她沉浸在纪念馆刺绣展的创作之中。她试图用精致、绵密的传统刺绣艺术,表现那些悲壮的瞬间、那些温暖的场景,让人在艺术的氛围下重回那个历史现场。

        苏绣技艺与绘画艺术相融合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陈部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览分为“金陵不忘”“生生不息”“和平永存”三部分。“金陵不忘”通过文物复制和肖像再现等形式,讲述了83年前外国友人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与中国同胞守望相助的故事。“生生不息”以长明火、六朝松、紫金草为创作灵感,让观众直观了解南京这座城市对和平的理解与传承。“和平永存”将苏绣技艺与绘画艺术相融合,以寓意和平的鸽子、荷花等为内容。

          以南京大屠杀史实为题材的“命题作文”,对梁雪芳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传统手工艺诞生于生活,刺绣也不例外。柔软的刺绣,惯常于表现江南生活的情趣,如何艺术地再现这段悲壮的历史?又如何让观众感受到作品背后蕴含的动人故事,从中汲取力量?

          “在查阅南京大屠杀史料时,我看到太多血淋淋的暴力场景,让人窒息。但也不乏国际友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义举,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梁雪芳告诉记者。她擅长做以少胜多的虚实乱针绣肖像,因此决定选取拉贝、魏特琳、辛德贝格等国际友人,用与他们相关的事物或者直接用肖像来展现、讴歌他们的义举。

          观众对《拉贝》刺绣肖像评价很高。创作时,梁雪芳没有在拉贝的具象上投入精力,而是抓住了神韵,勾勒出其代表性轮廓,传递出了拉贝坚毅的神情,使得人物形神兼备。绣像用线极简,采用大量留白,颇具中国画神韵。

          如何表现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六朝松是最合适的形象。梁雪芳专门来到东南大学的校园里,与这棵1500多岁的古树“会面”。她一待就是4个多小时,观察、记录古树的每一个细节和局部。“从这棵树上看到了六朝古都的荣光与沧桑。尽管历经千年,树皮开裂,但它依然昂扬向上。”她说。

          最终,呈现在展馆中的是一幅长3米、宽2米的巨型刺绣作品《六朝松与紫金草》。梁雪芳没有选择常规的丝线来绣,而是改用粗犷的沙滩网布和仿丝线,来表达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生命力。

          绣材的改变丝毫没有影响作品的表现力。松柏枝上的小松针叶毫发毕现,衬托得古树愈加苍劲有力。而象征和平的紫金草,在六朝松脚下迎风摇曳——每逢春天,南京紫金山上、玄武湖畔、城墙根边,一朵朵紫色的小花怒放。即便经历侵华日军的疯狂蹂躏,第二年春天,南京城的紫金草依然如期盛开。

        讲好故事引发观众深入理解与思考

          《锦绣和平》展出了许多精彩的故事,观众们大多非常喜欢这些故事。在《拉贝》刺绣肖像旁,纪念馆专门循环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柏林时间2019年7月4日上午,江苏省歌剧院原创歌剧《拉贝》的剧组代表和纪念馆工作人员一起,前往位于德国柏林西郊的拉贝墓地凭吊的视频画面。拉贝、魏特林、辛德贝格等国际友人与中国同胞守望相助的故事,通过刺绣作品《辛德贝格黄玫瑰》《魏特林菊花》以及南京人民送给辛德贝格的《见义勇为》刺绣条幅复绣,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览形式和材料的综合使用,使得历史与当下发生关联,也加深了观众对历史的理解。

          “综合博物馆讲‘物’,纪念馆更多讲述的是‘事’。因此,一个好的展览不仅仅是告诉观众一段历史,而且要善于切入,讲好故事,能打动人,能内化为观众的情感认同,并且走进观众心里面。”张建军告诉记者。

          在展览第三部分的“和平永存”,梁雪芳以荷花与和平鸽为元素进行了创作。人们常用荷花来寓意和平,梁雪芳多年来一直在钻研绣荷。其中一组《禅荷影思》,总共分为32小幅。整组作品由左至右、由上而下描绘的是一颗莲子从淤泥里、水底下蔓延,然后升出水面开花结果,最后枯萎,来年再次萌芽的生命轮回的过程,引发观众对生与死的思考。

          在展览结尾,纪念馆和梁雪芳共同策划了“万人绣和平”的环节。绷架放在展览出口处,由梁雪芳创稿,把和平鸽的线条以及“和平”两个字的大轮廓绣好,看完展览的观众可以添针加线来绣和平,共同完成这幅作品。“每个人绣的那一针都是他对和平的一种承诺,离开纪念馆后,你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添上这一针。”张建军说。

        工艺传承丰富历史的创新表达

          张建军认为,纪念馆的核心产品是展览。在今天,纪念馆展览叙事的载体与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能够实现有效信息传达的载体都有可能是展览的介质,传统工艺即为其中之一。用传统手工艺作品来介绍历史事件、展示历史人物,不仅有利于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有利于使观众更了解传统手工艺,从而促进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扬。

          张建军表示,运用传统工艺进行历史叙事是一种传承。纪念馆要有“泛媒介”的理念,在展览策划中不拘泥于惯常的图片加文物,可以大胆尝试多种“介质”。只要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是用绣品还是剪纸,或其他载体都没有问题。难点在于理念的形成,以及对于展览多“介质”的了解、探索、尝试的思维和勇气。“有时甚至是一种敏感性。”他说。

          “这种敏感性,指的是我们要做广义的博物馆。我们的心态是开放的,这样才能心有所动。只有具有敏感性,才有可能实现创新,给观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换一种艺术形式,历史和文化依然能够打动观众的内心。”张建军说。

          早在2018年,纪念馆就尝试举办了艺术展——《新方法、新公众:痛的沉淀与超越》当代艺术展。以色列雕塑家玛纳什·卡迪诗曼创作的“秋之落叶”金属脸艺术装置、日本教师松冈环和中日学生用黏土制作的一张张悲伤的面孔、我国青年艺术家孟舒用玻璃创造的艺术装置作品。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维度的艺术在同一个空间得到展示,启发观众去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看待和面对这段过去的历史,内涵十分丰富。

          近年来,纪念馆与南京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已形成品牌,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去年举办的第二届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主题为“和平与城市”,共收到30多个国家的6000多幅作品。今年11月举办的“南京·和平城市”国际邮品设计大赛及主题展览,纪念馆和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合作,在馆内设立网点,开设“紫金草”主题邮局,开发主题邮品。不仅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也满足观众把文化带回家的愿望。

          江苏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手工艺一度高度发达。观众们也希望能够看到诸如南京剪纸、金陵刻经、南通蓝印花布、无锡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品与展览的结合。张建军表示,除了苏绣艺术展,接下来纪念馆将研究用其他的非遗形式继续延伸策划,形成表达历史与和平为主题的传统手工艺系列展览,以此传承历史,守望和平。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6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