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文心雅墨》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巡回展

        作者:admin2020-10-13 08:40:24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文心雅墨》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巡回展

        指导单位:中国画学会

        主办单位:今日中国杂志社、江苏省中国画学会、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承办单位:北京丝路博雅书画院、安徽美术出版社

        协办单位: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安徽省书画院、中国女画家协会、北京石齐艺术基金会

        学术主持:吕品田

        出品人:祁长龙

        策展人:吕品田

        执行策展:任蓉

        参展艺术家:(按艺术家年龄排序)喻继高、石齐、萧平、王涛、郭石夫、龙瑞、霍春阳、王西京、萧和、方楚雄、许钦松、冯远、孔紫、苗再新、张志民、马海方、曾来德、高云、白云乡、杨晓阳、周尊圣、梁时民、吕品田、刘建、喻慧、牛克诚、徐惠泉、南海岩、尚可、杨小云、许敦平、阴澍雨

        开幕式时间:2020年10月17日下午15时

        展览时间:2020年10月14日—10月20日

        展览地点:江苏省美术馆1/2馆(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文心雅墨

        ——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巡回展

        与中华文明一同推进的国画印记了文明开化的漫漫履迹,承载着文化演绎的悠悠智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画体贴中华民族的感觉模式和文化认识,逐渐形成有关艺术本体的基本思想、原则、规范和方法,以及有关艺术载体的基本题材、语汇、样式和媒材,出落为特征鲜明、品格高雅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并在延续文脉传统、凝聚民族精神、昭示社会意识、培养文化人格、寄托生活情怀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 国画历史地形成与中华文化精神高度对应且持续不断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成为表现于国画演进过程并影响其发展趋向的基本规律或法则。对“同源”“同体”“同法”之书画特性的认识,对“成教化,助人伦”之丹青事功的重视,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艺术滋养的强调,对“六法”“六要”“六长”之绘画原则的阐扬,对“传神”“写生”“三远”之审美视角的主张,对“三品”“四格”“五等”之品评标准的树立;以及对用笔“三病”“四势”“五忌”的总结,对墨色“清”“润”“沉”“和”的讲求,对运笔施墨之“性”“趣”“势”“气”的提示……都显示了历代先贤对国画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遵循。

        在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中,国画的规律性及其艺术特征与社会人格理想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国画是社会教化的一种高级实践形态,是陶养君子人格、表现君子风范的文化手段。如荆浩所言“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国画可谓君子存养克治、正心诚意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修养人格的践行之道,国画在画理、画法、画迹方面的种种讲究,皆关系着中华文化所推崇的人格理想以及相应的素养要求。凭借绘画方式,古人在抒情写意、畅神寄怀的审美自由中陶养、表现和扬厉“止于至善”的君子风貌,也成就了今人依然赞叹不已的卓越艺术品格。古典品评之所以始终强调人品与画品的统一,以至于每以人品论画品、每由人格评画格,其底蕴就在于维护和强化国画陶养人格、化育心性的社会功能。中国人也因此更加看重作为生活实践的绘画。

        千百年来,国画不断演进,然其画理、画法、画迹却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呈现理路脉络的连续性和价值诉求的统一性。这是文心自觉的体现。总体来看,国画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持续地进行着以法式为主的绘画语汇的建构,观照世界的着眼点逐渐由“外观”趋重“内视”,价值取向也逐渐由“存形”转向“表意”,以至日益强调画者对“山水”“花鸟”等文化空间的认识和感受,日益突出画者体认世界的意趣意向以及社会个性。就绘画形态而言,涉及艺术认识和作风的这种纵深化发展,是通过绘画语言的纯化,也即通过程式化的形色关系把握和基本语汇组合实现的。国画的程式化过程,具体表现为关于“形”与“色”的认识不断转化为画法上相对稳定的“笔”与“墨”,并终究以“笔”与“墨”的交融,形成相对稳定的笔墨程式。笔墨作为中华文化的艺术语言体系,它不断纯化的演进脉络在国画各科的发展历史中有着完整、清晰的展示,其文化特征和审美价值也在国画的本体构成方面得到相对集中、纯粹的体现。

        现代化过程中,国画的社会环境有所变化。有关国画的认识和实践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由此出现许多现代性问题,即如诟病笔墨语汇,以之为“束缚”或“僵化”。

        由笔墨“束缚论”或“僵化论”所鼓荡的疏离文脉、反叛传统的“创新”或“突破”,对国画的冲击尤为明显和强烈,其破坏力缘抛弃笔墨而涉及国画的本质方面。对艺术和审美的个人主义的理解,把基于社会共识的笔墨程式视为禁锢,把个性化追求看作不顾社会规则、艺术规律和自身特点的“自我表现”。在“束缚论”或“僵化论”影响下,当代创作往往把一些反规范的“涂鸦”或机巧的“杂耍”当作艺术创新或语言突破,以“视觉化”“材料化”追求颠覆中华绘画语汇和法度。一些自以为是的“创新”或“突破”,背离了有笔有墨、笔精墨妙、笔墨交融等一系列关系国画价值意义的讲究,削弱了国画的文化特性及社会功利。为此,当代创作有必要“端正笔墨”。

        一则是端正笔墨认识。笔墨是包含材料、手段、技巧和法度在内的画法,但又不仅仅是画法。它还是反映中华民族感觉模式和文化认识的体系化的艺术语言和文化中国人的一种言说方式,其中凝结着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社会共识,并在不断演进、完善的程式化过程中构成社会交往和个性表达的公共语汇。在自然、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中,笔墨程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这种关系的规律性的把握,并以相对稳定的法度形式承传着作为文化成果的规律性认识。因此,介入笔墨程式的绘画活动不仅关联着个体人格,还关联着文化共识、社会准则和审美习惯。通过遵循笔墨程式的审美实践,个人与社会、过去与未来、现实与理想、自由与限制、创造与守成诸因素呈现辨证的联系。

        再则是端正笔墨作风。笔墨是画家走向文化自觉,进入中华审美殿堂,深度体贴国画文心的必由之路。把握笔墨意味着艰苦的技艺磨练,意味着虔诚的问学修习。从遵循规范到超越法度的笔墨把握过程,是由苦而乐、由野而文、由躁而静的文化人格实现过程,不可假“创新”之名回避笔墨所承载的社会化制约。把握笔墨,要有端端正正的治学态度和实践态度。由正确认识“形”与“色”,进而转化为画法上相对稳定的“笔”与“墨”,再到融“笔”“墨”于一体的稳定风格的形成,是端正笔墨作风的一般过程,也是笔墨作风端正的一般表现。视笔墨程式为禁锢,把个人化当作个性化,放纵于自以为是的“涂鸦”和“杂耍”,都是笔墨作风不端正的表现。

        “中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黄宾虹)。在全球文化激烈震荡的格局中,针对消解文化差异性的“全球化”冲击,认识国画、端正笔墨,事关文脉存续和艺术的向善推进,意义重大。

        以“文心雅墨”为题旨举办本届“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巡回展”,意在邀约部分卓有成就的艺术家自选新近之作,边巡展边探讨,以轻松活泼的雅集方式切磋交流国画及笔墨问题,以期增进思想和实践共识。

        吕品田

        乙亥年冬月于北京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8(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6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