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薛亚军:由“见与儿童邻”看当代美术创作

        作者:薛亚军2020-10-04 08:41:24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编者按】近日,“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引发观展热潮。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代表,苏轼在诗书画等诸多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也为后世文人推崇,尤其是面对困境挫折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更为人所称赞。苏轼对于文人绘画所传达的象外之神韵持肯定和推崇的态度,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开启了先声。本期时评,围绕苏轼的书画观点与美学思想为主题展开讨论。

        苏东坡面临人生困境挫折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魅力有增无减。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苏东坡的众多画论推动了中国文人画思潮的发展。即使在今天,针对当下中国美术界的创作状态,他“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批评思想,对当下中国美术创作、鉴赏与批评活动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平日,常见画家朋友或学生在创作、学习中孜孜矻矻地磨练技法,以能画出毫发毕现的超写实图像为能事时,总陡然生出一股悲凉之感。每遇此者,常常不知如何应对,只能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搪塞敷衍。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可以说是苏东坡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也体现了他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苏东坡在绘画上提倡萧疏淡泊,批评追求技术为能的工匠画。这种美学观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观是一脉相承的。苏东坡将这类以技术取胜的画家列为最末等,认为他们只与印版工在技术上争短长,无暇也不懂更高级的韵外之致。这是苏东坡作为文人对民间画匠的鄙视,虽有历史情境,针对这一点,我们也要对他进行客观的批评。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画的没落肇始于文人画对技术的偏见,这需要专书讨论。

        苏东坡认为作为创作主体的画家,只有保持清虚静泰的精神状态,在无为、无欲、淡泊、宁静的境界中,真正做到主客体的相互交融、物我两忘,创作出的作品才可能有“立象以尽言”的真性。这一论点可以在他赞美文同画竹的语句中看到:“文与可画竹,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苏东坡的绘画美学观,尽管已过近千年,对照当下中国画坛,却有着惊人的现实批判意义。

        参观当下的美术展览,给观众最大的印象就是制作精细。无论是以塑造见长的油画、雕塑等作品,还是传统的中国画,多以精雕细刻、惟妙惟肖为能,以能引起观众对精妙技法的啧啧赞叹为标准,倒是真正做到了“见与儿童邻”。这也造成近几年稍大型的画展上,工笔重彩的一枝独秀与大写意花鸟的几近销声匿迹。

        公众审美和美育教育方面也需提高,这一点在艺术教育上的反映尤其明显。由于艺考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相对容易,成了广大考生上大学的一条捷径。艺考培训模式下,考生只要埋头集训数月,亦步亦趋地学习,很容易考进艺术院校。再在大学磨练四年技法,毕业后,在“论画以形似”的美学标准下,做个儿童兴趣班或艺考班老师,四平八稳地往复循环,还是能为传承发展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的。

        从艺考捷径进入专业院校,再经四年技术训练,毕业进入艺术创作、教育圈,似乎成了一个闭环。这其中,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传统意义上中国艺术精神的位置。在以“素描是一切造型基础”为圭臬的理念下,谈“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不合时宜却又紧迫的。

        我们再在各类各级画展中看到众多千篇一律的生硬图解和模式化、概念化的美术作品时,也许会原谅画家枯燥乏味的技法擂台赛,因为这也是艺术界众多力量在美学层次“见与儿童邻”下合力的产物。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5(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