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董其昌 书画 艺术 绘画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我对董其昌笔墨的思考

        作者:林海钟2020-09-08 07:07:52 来源:美术报

        我们学中国画时要先知道谢赫“六法”,“六法”是整个绘画的总纲。所有的学习都是从六法进入的,其中“气韵”排第一,“骨法用笔”排第二。所以我们中国画是从笔墨入门的,这个很有意思,跟现在的美术教育不一样。现在中国的美术教育是以造型为基础,造型基础按照“六法”对应的是“应物象形”,是再下面一等。我后来也慢慢开始思考笔墨是怎么回事,我在学习过程中的这些思考其实都是由董其昌进入的。

        一开始看董其昌写的东西觉得很莫名其妙,一上来就是“士夫画”等。但如果你了解美术史,就知道赵孟頫和钱选有一个关于“戾家画”与“士夫画”的讨论。再往前,赵孟頫讲“古意”,都属于“气韵”的部分。中国的东西太难了,之所以说“可为知者道,不可与不知者言”,因为我们是从图像入门的,画画的本事很好,但不太会读书。研究思想史的人,他们文字很厉害,但不太懂图像,所以就不会涉及美术史上的材料。我觉得只有很少数的人才既具备图像研究的能力,又具备文字研究的能力。董其昌说王维是文人画的始祖,那什么是文人画?其实所有讨论都在围绕这个问题。什么是文人画,也就是什么是中国画,其实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画这个东西?董其昌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他讲到王维,说王维是文人画的始祖,诗文很好,他又修佛,所以他的境界很高。王维后面出了苏东坡,苏东坡与王维一样,文字和图像都精通,强调“书中有画,画中有诗”。后面的赵孟頫又提出“以书入画”,也就是我们中国画“六法”里面的笔法入画。这样还不完整,我认为从谢赫“六法”的提出,到赵孟頫的“书画同源”“古意”和“士夫画”,都是对前人的总结,到了董其昌又做了一次总结,这样就不断地把中国画讲明白了,不断地在阐释中国画这个学问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画中国画,它高在什么地方。

        董其昌又说,在绘画时,我们一笔下来的时候,所有的乾坤都已经定了,你已经没有办法改变,就是你的“气韵”已定。那么如何改变“气韵”,也就是如何改变最“形而上”的部分?他给出的办法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另外董其昌还研究中国画如何改变你的气质,等等。所以我觉得我对中国画的了解,很多是从董其昌的思想、实践中来的。

        董其昌的画特别细腻,他用的工具材料很好,墨那么黑,层次那么细腻,每一处进去都是一个天地。如果你去了解墨的制作工艺,好的墨有很多讲究,才能产生这么好的作品。这一百年来,我比较喜欢溥心畬的画,因为我觉得他是有条件看到好作品的。所以当我看到这次《董其昌书画全集》印得几乎跟原作一模一样时,特别兴奋。你能看到董其昌的墨一笔下去,它有种颗粒感,从粗的到细的,磨出来的那种感觉,你都能够体会到。而且他用的墨那样黝黑,可见当时制墨的工艺的水平,我们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好的墨了。我现在用最好的墨拿来磨,写出来一个是黑度不够,另外看上去木木的,没有灵气。但他的墨看上去是有灵气的。故宫博物院已经出过好几套全集,我都很关注,包括《故宫藏四僧书画全集》,特别是髡残的画,以前一直看得不多,但拿到画册一看,里面的笔墨那么细腻。髡残笔墨的主要来源就是董其昌。董其昌以后直到清代,笔墨的丰富程度是超过宋元人的,我以前对这种说法不太理解,没有这种感受,直到有现在这种条件,看到原作,看到这么好的出版物的时候,才会有这个感觉。黄宾虹说他家乡的一些画家笔墨超过宋元人,我以前想这个怎么可能?但是如果你看到那些原作,了解了安徽的制墨工艺,看到在特定的材料上所呈现的效果,你会相信真的是这样,宋元人还真的是有不及之处。我们现代的一个好处,就是图像可以和文字结合在一起看,以前都是分开的。很多收藏家收藏的作品都密不示人,一般人都看不到,于是很多人做研究只能通过文字。反观现在,我们真的是很幸运,可以通过文字和图像的对照去参悟一些东西。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时代,真的应该是人才辈出的时代。

        林海钟(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中心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7(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6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