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社工艺术家”要扑下身子

        作者:施晓琴2020-09-01 06:40: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艺术家等专业人士参与社区如何定位自身?在“社区枢纽站”的项目中,创始人、批评家王南溟逐渐提出了“社工策展人”和“社工艺术家”这些新的名词,实际上,这些名词代表的是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等专业人士在社区工作中需要进行“社工化”转型。因为,当长期参与到社区工作之中,在公共服务体系政策和行政的新环境下,他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作体系和方式,可以说是对于以往工作模式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比如,建筑师如何在乡村中体现价值,焦点应该在于建筑师的选择,他是实现设计项目本身还是做一件社会学作品或者是将设计引入社会学的概念作品?由于出发点不一样,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建筑师将它作为一件社会学作品,那引发出来的就不是建筑师在为乡村设计建筑,而是通过建筑设计这样的中介与村民进行合作。“所以,这些名称实际上意味着艺术学、社会学的学科范围都扩大了,在艺术社区的实践中,真正实现了跨学科的互融互通。”王南溟说。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耿敬表示,艺术进社区是时代的需求与召唤,社工艺术家的角色更是时代赋予艺术家更艰巨的使命。他提出,作为常驻艺术家,需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平等意识。一位常驻艺术家的存在,可以在空间距离上让民众产生亲近感。其实,无论是教授还是艺术家,民众多少都会与这种知识分子间存在天然的心理距离,所以,常驻艺术家能一定程度地拉近与民众的心理距离。二是互助意识。艺术家应尽量避免以高高在上的“牧师”角色、以俯视的角度对待民众。艺术家有责任引导、影响民众的艺术品味,民众的生活意识也会给予艺术家创作灵感,这是一种相互的关系。艺术家葛千涛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认为乡村艺术社区建设更强调“在地性”。“并不能因为我们是艺术家,就可以在乡村肆意妄为地做设计。我们的艺术设计所要表达的核心是场所精神,如果失去了场所的精神,再宏大的叙事在这里也是不适合的。”

        而艺术社区的建构者,除了相关的专业人士之外,更广泛和更重要的个体其实是社区中的每一个居民。小康时代,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不仅是单纯被动地接受一个艺术产品,接受一个美观的环境,而更应是一种主动的参与或创造的活动。这也正是耿敬所说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艺术社区建设过程中的责任,是要注意有社工意识。社工意识是指助人自助,即帮助受助者掌握其自助、自立的能力。要有意识地帮助、引导或影响民众,整合一切可以借助的社会资源,激发或挖掘民众的艺术潜能,促使他们形成艺术爱好者的组织或社团,积极主动地将艺术生活与艺术创作活动持续下去,从而自发推进艺术社区的持续发展。

        实际上,艺术社区也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活动的实质是以艺术为媒介,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和丰富精神世界的追求,从而助力化解社区内人际问题,构建良好的社群关系。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2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