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教育出版
      分享到:

      王春辰:数字美术馆如何开展公共教育

        作者:王春辰2020-08-24 06:46:15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如何建立数字美术馆并思考如何将展览线上化,是一个因社会发展而自然提出的问题。并非刻意要做数字美术馆,而是当今我们业已进入一个数字化的时代,需要数字化的手段,例如建立“虚拟空间”。当然,“虚拟空间”这个概念比“数字”概念还要大。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都还要去深入体会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进行重新思考和发展的规划。

        数字美术馆一方面可以是独立的展示,一方面也可以是传统博物馆的补充。虚拟技术与实际展陈是互补的,不是说我们做了数字美术馆就一定要取代现实的美术馆,这是做不到的,更不能忽略现实美术馆对物品保护、留存的能力,如美术作品的收藏、研究。数字美术馆与现实美术馆之间更多是一种互动与互补的关系。

        “教育”一直是美术馆的重要职能,数字美术馆的建立与发展,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当和公众没有直接面对面的互动时,公共教育该如何开展?首先我想,艺术家或者这个数字美术馆的策展人,在一开始创作作品或是策划这个展览时就应该去思考怎么去和观众互动。如设计屏幕上出现的对话、调集展示一些资料、让观众留言,再或者做一些程序上的设计。就和我们现在上网一样,随时提问,对方就会有人或者智能机器按照程序回答你的问题,这便是网络时代与观众交流互动的方式。

        而如何展开公共教育,这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传统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就是为观众讲解,让观众参与活动、讨论或者是聆听讲座,但数字美术馆可能更加侧重的,是促进观众的自主思考——让观众自主地搜索、自主地提问,然后自主地与艺术产生交流并得到答案。比如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艺术家,不理解他的作品,这个时候自己就要去搜索、了解。如果是做数字美术馆,应该在设计、策划、编辑程序时,就要考虑到这种可能性。设计者可以留出很多的链接、窗口,或者是设计一些程序,让观众去交互、探究。如在这个作品中提到一个概念、一个语境的时候,可以在旁边设置一个链接,设计阐释性的对话、或者是引导之类——这和传统的面对面互动不一样,更多是让观众自主地来决定如何去探索与理解,我想这也是一种挑战,是一个没有被解决的课题、一个有待开展的项目,也是每一个数字美术馆或者传统美术馆在解决公共教育时可以进行的一种尝试。

        甚至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给观众留有一些参与模块,观众可以对作品进行补充、添加,假如这个作品是一个程序化的设计,观众还可以植入其自身的理解。现在一些艺术家确实采取了这样的创作方式,可以让观众加入很多东西。这个过程也就变成了和观众的一种互动,便不再是“教育”,而是“交互与参与”——这里甚至可以引申到“作者死亡”的概念——作者已经不再是作品创作的主体,作品也会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作品。

        还需要明确,“教育”不仅仅是数字美术馆或者传统美术馆的一个方向,公共教育也不是一个将所谓知识以灌输的方式交给观众的过程。事实上,很多美术馆都已经不再使用“教育”即“education”这个词,而是使用“学习”(learning)。“education”本身带有一定的强迫性、专制性,甚至是“以我为主体”。而现在倡导的更多是“人人都有自主选择接受什么”的权利,就像“人人都是艺术家”一样,让公众进入到物理空间来体会、探索、感受、分享,而不是来接受一次强制性的教育。同时在展览过程中举办的一些讲座,更多的也是一种介绍而不是教学。所以,对于数字美术馆而言,在提高观众自主性这方面的功能可能会放大。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3(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