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徐静菲:建筑艺术更关乎生命世界

        作者:徐静菲2020-08-19 00:03:09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跨界”一词,近些年在现代艺术和设计领域屡见不鲜,其字面意思在于“跨越边界”,内核却指向“融会贯通”。在兼具实用与美的建筑界,跨界的探索更是屡见不鲜,其中不乏有许多艺术家跳出自己原有创作领域,尝试在更加立体和广阔的空间开展建筑美学的尝试。

        各地因此涌现出一批超越原有建筑语境的“大地上的艺术作品”,而站在观赏者的角度,反馈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经济适用是好的,有人倾向于新颖别致,有人认为形式服从于功能,也有人认为即使不好用,但好看更重要。建筑作为人与环境和空间对话的一种手段,固然有其美学的功能和意义,但建筑的服务主体仍是人类,核心是为人类提供庇护的场所,其本质应当考量的依然是安全性、实用性、舒适性等长久的使用价值,这才是人们长期生活其中的充分必要条件。

        从这点来看,艺术和建筑似乎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如果说艺术家是自由翱翔的苍鹰,那么建筑设计师则可以看作是戴着镣铐的舞者。艺术往往是感性的,艺术家以凝练的构成,通过或寓意、或抽象、或变形的艺术语言,给人以美的感受,旨在输出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追求超感的内容和观念,整体更倾向于主体意识的表达。对艺术家而言,其形式上的敏感程度要远高于功能性的感知。而建筑除却造型外观,还是拥有内部空间的实体,其完整性是由艺术形象与内部空间综合建构的,这与二维或三维的平面艺术或装置造型艺术截然不同。意大利建筑学家布鲁诺·赛维提出:“建筑的特性——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维空间‘语汇’,建筑则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觉它的效果。”艺术是一种探索,建筑设计是一种观察与迭代。

        建筑必然是以人为本的,在与人漫长的交互和磨合中才能逐渐完善其创作。而当艺术家构思一幅画或一件艺术品时,几乎很少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参与和审视,作品通常在艺术家落笔之时就已然完成,并不会依观众的姿态而发生改置。但建筑最终是用户导向的,所谓美感,不单单从实体造型,更多是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与周围声、光、环境的协作中体现出来,是融合了时间与三维空间的艺术形态。这对平面或装置艺术家而言,显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对建筑美好的愿景,往往止步于概念图纸,而对材料特性、构造层次、结构安全、成本、工期等更加具象的考量与精准的表达,则要仰赖专业的施工队完成。专业知识的匮乏束缚住了这些艺术家的手脚,从而导致了建筑实业与艺术构建的理想主义间的巨大断层。

        建筑也是时间的艺术,需要考虑未来几十年、上百年乃至千年的延绵。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在见证一切不可思议的速度,包括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一栋栋高楼大厦。但这究竟会给人类生存空间带来长久的启迪,还是昙花一现、仅仅作为茶余饭后莞尔一笑的谈资,值得在项目启动初期就进行深入的思考。包豪斯的观念就很值得借鉴: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以及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也许是使建筑获得长久生命力的秘钥。

        空间有关物质世界,时间有关生命世界,而建筑则是空间与时间的完整统一体,因为有人的参与,而实现其功能价值,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门纯粹的艺术。为了强调外在美的形式,而最终忽略了内在美的逻辑,只会让艺术家跨界成为建筑师的过程,变成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如烟花般绚烂,在黑夜中化为乌有。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