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徐渭 绘画 艺术 画家 浙江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徐渭:最富传奇色彩的“绍兴师爷”

        作者:喻军2020-08-11 00:17:33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徐渭:最富传奇色彩的绍兴师爷

        【明】佚名 徐渭像 纸本设色 40.4cm×25.7cm

        绍兴人文之盛当属江左之冠。六朝时,晋迁江左,中原衣冠咸萃于越。后宋室南渡,生齿日增,经济文化得以大跨步发展。余每去绍兴,缘景会情,总是流连忘返。特别是几度访谒青藤书屋,除熟知徐渭是书画戏剧大师外,还了解到他是明朝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师爷。当年,他受聘闽浙总督胡宗宪幕府,出计擒拿海盗徐海、诱杀王直,对肩负“抗倭”重任的胡宗宪多有辅佐,被誉为“绍兴第一名幕”。后去绍兴师爷馆参观,见馆内展示的十几位明清师爷,明朝仅列徐渭一人,可见地位之突出。

        “师爷”又称“幕客”“幕宾”等,乃官府主要行政长官私人聘请的“佐治”人物,属雇佣关系。师爷虽无官衔,亦游离于体制外,但拿今天的话讲,实为幕主的心腹、智囊、左右手或私人助理之类的人物。又因专业不同,分为“刑名、钱谷、书启”三大类。当年许多台面上的重大决策、人命官司背后的生杀予夺、官员荣辱进退间的利弊权衡……都离不开师爷们的智谋和韬略。

        就拿画家、名师爷徐渭做例子吧,他在胡宗宪幕中数年,但凡平息谤议、钦赏封先、贺奏祭祀的文启,皆由其代拟。写《徐文长传》的明“公安派”散文大家袁宏道曾言:“公(胡宗宪)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徐渭)手。”那么拢共写了多少呢?徐渭自己有个数:“予从少保胡公典文章,凡五载,记文可百篇。”特别是一篇代胡宗宪呈拟的《代初进白牝鹿表》,令嘉靖皇帝龙颜大悦,也使胡宗宪面子有光,故虽贵为封疆大吏,对一介布衣的徐渭一直另眼相待,倍加眷顾。其实胡宗宪手下名士众多,不光徐渭一人写“白鹿表”,但徐渭才高过人,文章脱颖而出,才被胡宗宪呈递嘉靖,足证其“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遐名,绝非浪得。

        说到师爷的源流,可远脉周王之官,即“幕人”。据《周礼注疏》记载:“王出宫,则幕人以帷与幕等送至场所”;或为出征的将帅干些张幕设案的细碎活儿。在思想文化方面,由于官学向私学转化,伴随着“士”的阶层出现,战国诸侯、卿大夫争相“养士”。如齐国在稷门之下,招徕各国学士,达千人之多。还比如著名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都热衷网罗天下英才。孔子、孟子、墨子等,都曾领着门徒,“传食于诸侯”之间。汉魏、两晋、南北朝直至明代,延请宾客和名士以充实幕府,已属较为普遍的做法。

        那为何幕主们都心甘情愿自掏腰包来养士呢?这就应了那句话:凡存在的必有其合理性。试再举徐渭一例:目前占地478平米、建筑面积106平米的绍兴青藤书屋,仅为徐渭家原来的书房而已,原址应大出几倍。但很多人不了解,这房子是当年胡宗宪特意为徐渭买下的,包括他还为边做师爷边参加“高考”的徐渭专门向考官打过“招呼”。在个人生活上,也给予充分关怀,那就是曾为其张罗择妻。还有一事,可看出胡宗宪对古怪乖张的徐渭有相当大的“容忍度”:某日胡宗宪正在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在场者包括俞大猷、卢镗等高级将领。徐渭突然不请自入,胡宗宪还以为这位徐大师爷有什么要事要禀告,不曾想徐大师爷像梦游似地绕场一周,便扬长而去。在座者莫不惊诧,因为这在别人是“拉出去砍了”的罪,胡宗宪非但不发怒,反而抬抬手就算过去了。不言而喻,胡宗宪为徐渭所做的这一切,可能有其发善心和宽容的一面,但无可置疑的是,一切都是为了徐渭的“才”。

        师爷作为一门行业,直至清朝才达到它的全盛状态,故有“无幕不成衙”“无幕难为官”一说。清朝版图上,共有1500多个州县,其中绝大部分皆聘请师爷。每一州县的师爷少则数人,多则十数人,倘再加上总督、巡抚、布政司、按察司、知府等衙门中的师爷,数目十分可观。《清实录》载:“各省督抚衙门事繁,非一手一足所能办,势必延请幕宾相助。”据《清稗类钞》载,就连雍正皇帝,也曾以丰厚的礼金,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托人暗聘自己中意的师爷。

        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自然会推动幕宾行业的空前发展,那些怀才不遇或科举落第的才士学人,也就不愁没有用武之地了,徐渭不正是这些落榜书生的代表吗?“名幕”汪辉祖在《佐治药言》中所说:“吾辈以图名未就,转而治生,惟习幕一途,与读书为近,故从事者多。”但能否说只要是个读书人,有点学识,就够格当个师爷呢?倒也未必。要成为一名好师爷,一般都需要拜师学习若干年,方能初窥门径。而且最好是熟人引荐,和座师还有点沾亲带故的关系,才能照顾你个师徒名分。至于束修之献(拜师礼),自然不在话下。贽敬的厚薄依照“情愈疏而礼愈多”的标准,讲的是个行业规则。作为“班生”,须进入“习班”,集中受训于保定、大名两地学所,东书房学刑名,西书房学钱谷。除了必学的各种教材,通读各类典籍,还须具备通晓律例、胸有经济、饶有文采、记诵敏捷之优长……”没个三五年功夫,还未必出得了师。

        印象中的师爷,似乎总是学养有素、吐纳风雅。他们一袭青衫,谈笑则四座风生,举手则一枰星落,“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实际上他们劳形于幕府,所从事的,终究是个替人做嫁衣的营生。大多数师爷终身布衣,穷愁潦倒,比如这行当的一代宗师徐渭,最终只落得破席裹身、孤苦而终。用前人所谓“缥缈孤鸿影”来形容他们风雨中远去的背影,想必还算是较为贴切的吧。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52(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7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