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出版 艺术 北京 教育出版
      分享到:

      “伪书”一二

        作者:刘昌玉2020-07-06 06:48:27 来源:美术报

        近日,一篇名为“重庆出版社明目张胆冒名洗书”的帖子爆料了国内某版画家被冒名出书而自己毫不知情的事情,并附上各种截图,让人深信不疑并引来群情激愤。可是几天之后另一方以“央美伪书大反转”为题的帖子出现在公众号上,其中也附上合同、汇款凭证等各种证据,证明出版获得过教授本人的授权并支付过版费,属于完全合法行为。这样你来我往,口水战连绵不绝,在网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教授方讲述的经过脉络清晰,视频里义正言辞,自信的话语难掩被侵权的愤慨;出版方出示的合同白纸黑字大红章醒目显眼,似乎证据确凿,证明出版系合法授权。双方各执己见言辞凿凿,力证自己的清白,各自的支持者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为旁观者,我想如果教授方有错,拿人钱财又事后否认,作为知名教授和成功画家,应该知道道德和正义最终是要做出审判的。作为年平均出书千本的知名出版集团,应该比一般自然人更了解《著作权法》以及侵犯的后果,没必要为一本书的利益公然侵权和造假。这样看来,教授似乎没有反转的理由,出版社也好像没有因芝麻而丢西瓜的必要。那么,难道是教授嫌钱少而事后反悔?抑或是出版方真为一本书铤而走险?到底孰是孰非,一时间吃瓜群众们竟难以分辨。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事实永远只有一个真相。只是有一点让人费解,既然双方都认为各自权利被侵害,完全可以第一时间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妥善解决。作为知名的画家、教授,有这个认知和能力;作为出版集团更有便捷、高效的法律途径。“剧情”中,教授极力强调自己毫不知情的无辜,出版社努力证明对方拿钱后的过河拆桥,只是他们忽略了网络毕竟不是“公堂”,这种隔空喊话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只能让“剧情”变得扑朔迷离,勾起看客们的无限好奇心和不断猜想。

        一方面,若真是“被出书”,全国的教授不计其数,知名教授知名画家也不在少数,一家偏居西南,一个远在帝都,如果要盗用美名为什么非得不远千里?出版方给出的那份醒目的合同签名和汇款账户又怎么解释,为什么没有给予直接反驳和说明?另一方面,既然是出版社的钱和合同,为什么要通过一家科技公司汇款,两者存在什么关系?还有如网友质疑的:既然公开了合同,为什么又遮遮掩掩,不完全公开合同的具体信息等等,其中可供看客们猜想的缝隙不止一点。

        如今抄袭、侵权的事时常爆出,观众们目不暇接,也就会产生视觉疲劳,见怪不怪了。口水之战越是连绵不绝,越会让观众们相信二者之间有所瓜葛,并且这其中的利益纠葛还不那么简单。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到最后弄得满城风雨。要知道纸终究包不住火,肯定有一方错,日后水落石出那么必有一方颜面扫地,对于知名教授和老牌出版社都是不能承受之痛。这种口水战既无法达到维权的真正目的,也不是学术上的争鸣,诉诸网络只会占用更多的网络资源,雪上加点霜而已,于网络生态无益。最需要版权保护的知名教授和最懂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社在版权上公开叫板,似乎是个笑点,但也戳中了某个痛点。哭与笑都不是滋味,公开骂战让双方已经骑虎难下,于双方形象也无益,不如务实一些,寻求司法途径解决,尽可能小的造成负面影响为要。

        事情未完待续,只是剧情之外让人们认识到了一件事情的存在:伪书。顾名思义,“伪书”是不法者借用领域内某知名人物的姓名和头衔,未经授权就出版的著作。内容可以是被借用者著作里的,也可以是经过改编的,或者只是借个名而已。从上世纪90年代出版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开始,特别是跨入21世纪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后,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放开,冒用他人特别是名人的名字出“伪书”的现象层出不穷。

        “伪书”不是一般的印刷品,也不同于盗版书籍,而是经过正规出版社出版,披着“合法”外衣的出版物,具有正版图书所有的绝大部分特征,一般的读者和图书经销商无法识别,以往人们普遍地关注盗版却忽略了伪书现象的存在,实际上“伪书”的危害远远胜过盗版,它不仅直接伤害原著者的声誉和利益,对原著的学术规范和著作内容体系造成破坏,还扰乱图书市场,伤害整个出版业,也会令读者上当受骗接受失真的图书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出版界的一个顽疾。

        “伪书”的诸多危害显示了打假的重要性和急切性,然而打假的前提是辨伪,如何申请鉴定,由哪个机构鉴定,应该进一步细化与明确。

        需要申明的是,这里讨论伪书现象的存在并不代表前文事件中提到的书就是“伪书”,回到此次事件,除了当事双方和审判机构,谁都没有资格做最后判断。前几年,一些国内一些知名作家都因曾被出版社假借名字出书,拍案而起打过“伪书”官司,却多以调解收场,可见“伪书”打假任重道远。既然双方都这么较真,不如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给各自一个交代,给观众一个真相,也许还能给“伪书”打假的难题一个历史推动。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2.076(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6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