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绘画 广东 广东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刘骁纯:中国现代美术理论的一块奠基石

        作者:杨卫2020-07-05 09:09:45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刘骁纯:中国现代美术理论的一块奠基石

        6月30日,著名美术批评家刘骁纯老师在深圳仙逝,令我悲痛不已。尽管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近两年刘老师一直处在病痛的折磨中),但当噩耗传来,我还是无法相信。或许是我受过刘老师的影响吧,他的音容笑貌,以及思想品德的影响,始终与我同在。

        刘骁纯老师是中国美术批评界最早有独立意识,进而走向理论自觉的批评家之一。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首批研究生,而后又是中国美术界的第一位博士,刘老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传统的美术理论框架中走出,开始了现代美术形态学的建构。他的博士论文《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即是从视觉进化的角度,为现代美术的滥觞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继后,他以一系列批评文章汇集而成的理论著作《解体与重建——论中国当代美术》,则将辩证思维引伸到视觉形态的研究中,关联着美术史的发展逻辑,既为现代美术增加了历史的深度,同时也为传统美术的现代转换提供了依据。可以说,刘老师在80年代的这些思考,都已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理论基石。

        1985年,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刘骁纯老师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几位同事一起,以官办民营的方式自筹资金创刊了《中国美术报》,并担任主编。该报正是在刘老师的主持下,以“兼收并蓄”为宗旨,追求“广度、深度、个性”(发刊词)为原则,介入当代文化现场,关注思想前沿问题,推出新潮美术家,由此作为“新潮美术”的理论阵地,也使其成了“新潮美术”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后,刘老师将注意力转向水墨画,开始关注传统的当代转型和当代艺术的中国语言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发蒙启蔽的观点,尤其是近几年他提出“新写意主义”的主张,从全球文化的视野来反观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启人心智。可惜,该理论只见树木,未见森林,刘老师终因身体原因,没能在实践中加以深化和完善。说起来,也是一大憾事。

        我认识刘骁纯老师是在世纪之交,当时,刘老师已从原来居住的红庙搬到了通州,离我家不远。因此,我便登门求教,并邀请他参加了我主持的一个论坛。此后,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我和刘老师共同参加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而每每那个时候,我都会开车捎着刘老师一起。故而,刘老师的夫人李老师,常戏称我为刘老师的“专职司机”……

        在我跟刘骁纯老师的交往中,深感他的刚正不阿与宽厚有容。在生活中,刘老师甘于清贫,乐于寂寞,从不争名夺利,也从不随波逐流;在学问上,刘老师则严谨扎实,一丝不苟,不容半粒沙子。刘老师的这种性格反差,使他兼有豁达与谨慎、开朗与严肃,转换到他的行文方式,就是逻辑缜密,又不失语言的灵动。我想,刘老师之所以能够在美术理论上集大成,大概与他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生活作风与思维能力都有关系吧。

        大家必有大家风范,刘骁纯老师就是我认识的一位批评大家。今天,虽然他已驾鹤西去,但我相信,刘老师的精神永存,他的学术思想,他的人格魅力,也必将会得到我们这些后学的继承。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3(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6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