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国外 艺术 国外 综合新闻
      分享到:

      艺术视野下的 “美国反种族主义”运动

        作者:admin2020-07-04 07:37:57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1/4)法国画家萨科利·弗朗金创作的插画《黑人的命也是命》  图片:dezeen

          (2/4)尼古拉斯·史密斯  反思 数字绘画  2020 年  图片:艺术家

          (3/4)华盛顿通往白宫的街道上的大字  图片:《波士顿全球报》

          (4/4)飘扬在达拉斯市上空的条幅“我的脖子痛”  图片:CNN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从年初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到如今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抗议活动,2020年的每一刻都在开创着历史,让我们措手不及。无论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还是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中,我们都看到了大量的艺术家站了出来,为需要帮助的人呐喊,抚慰伤者的心灵。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国际语言,把反对种族歧视的思想和希望传递给大众。在当前发生的反种族主义抗议活动中,我们再一次印证了艺术的力量。


        互联网上的当代艺术狂欢

        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由于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死,积聚在美国社会中的反种族主义情绪在2020年中被大规模地释放出来。从5月底到6月,在美国各地和世界的许多城市发生了大规模的游行和警民冲突。在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等人的推动之下,这场被命名为“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反种族主义抗议活动在全世界流行开来。然而很快,紧张的冲突和对峙就开始转化成了一种虚拟对话——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把抗议者的观点传播给所有人。

        以往抗议活动中出现的艺术,以涂鸦、宣传海报为主,多是支持抗议一方的艺术家或涂鸦爱好者的即兴之作,大多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虽然往往充满激情,但随着抗议的偃旗息鼓,也就只能算是闪耀一时了。在此次抗议活动中,艺术创作再也不是体现艺术家个人情感的灵光一现了。在艺术家、策展人、画廊和博物馆的共同努力——或者说谋划下,艺术在这场抗议中打破了材料、媒介等多方面的限制,以绘画、装置、数字艺术、天空艺术等形式,迅速地通过互联网传播。隶属于史密森尼学会的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博物馆甚至宣布,将收藏大量张贴在白宫外的涂鸦作品。艺术机构的介入,似乎是这些艺术活动集中爆发背后的动机,但实际上“操控”一切的仍然是民众的情绪和舆论的导向。就像惠特尼双年展一样,集中涌现的各种艺术作品实际上暗示出美国当代艺术中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任何艺术活动在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同性恋文化等问题的处理上必须小心翼翼,以缓解美国社会中长久存在的紧张情绪。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已经成为一条无人敢践踏的铁律。此次抗议中涌现出的各种样式的当代艺术作品,甚至比惠特尼双年展的作品更为精彩。


        抗议活动背后的艺术创作

        洛杉矶的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尼古拉斯·史密斯(Nikkolas Smith)以一幅使用Photoshop画出的乔治·弗洛伊德肖像表达了他的心声。这幅画的线条十分粗糙,看上去并未完成,但这正是史密斯的意图:“这正代表了弗洛伊德不完整的人生。他没有机会看到自己的结局,他应该还活着。”这张肖像很快成为抗议活动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张图片,并在社交媒体上被米歇尔·奥巴马等知名人士转发。而史密斯的另一幅作品《反思》,描绘了一个戴着口罩的抗议者,跪在一排防暴警察的面前,举起一面镜子照着他们的面孔,其意义不言自明。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抗议人员聚集白宫时曾经命令国民警卫队强行驱散人群。6月4日,华盛顿特区市长穆里尔·鲍泽(Muriel Bowser)花了一夜的时间在靠近白宫的一条公路上用亮黄色的颜料写出了高10米、长百余米的大字“黑人的命也是命”。虽然鲍泽本人并非艺术家,但在美国政治中心写下的大字,明显带有当代艺术的属性,并激励了更多艺术家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表达他们对抗议活动的支持和对弗洛伊德的悼念。这些巨大的字,如今甚至已经出现在了谷歌地图之上。

        6月3日,黑人艺术家嘉米·福尔摩斯(Jammie Holmes)把弗洛伊德生前说的最后几句话,包括“我无法呼吸了”“我的胃好痛”“他们要杀了我”等令人动容的语句,用小型飞机送上了美国五个城市的上空,巨大的旗帜飘扬在所有人的面前。这些天空艺术的照片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几乎是当天,这场轰轰烈烈的人权运动就开始蔓延至欧洲,造成了全球性的影响。

        更具有当代艺术特征的一场活动,则完全发生在互联网上。6月2日,由一些音乐产业的公司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星期二大停电”(Blackout Tuesday)的活动,鼓励商业公司在这一天放弃所有商业活动,用发布黑色画面的方式来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于是包括脸书、推特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一时间变成了黑方块的海洋。有趣的是,俄罗斯艺术家马列维奇曾创作过著名的至上主义作品《白背景上的黑方块》,在100多年后的数字时代,和这样一次活动形成了呼应。

        当然了,街头艺术家们才是抗议艺术的主创者。各色的壁画在此次抗议运动的一开始就出现在了全世界的大街小巷,甚至在叙利亚的残垣断壁上都可以看到。包括班克斯在内的几乎所有知名的街头艺术家,也都投入到对种族歧视的抨击中。


        发生改变的公共空间

        抗议者们愤怒的情绪和呼吁平等的渴望,很快从创造性的艺术创作转化为了愤怒的破坏。弗吉尼亚州的抗议者们推翻了杰斐逊·戴维斯的雕像,又把一座哥伦布的雕像拖进了池塘。波士顿的哥伦布像则被人砍去了头颅。在英国布里斯托,曾经的奴隶贩子爱德华·科尔斯顿的铜像被丢进了大海里。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很多专业人士甚至在网上分享了破坏雕塑的方法,比如一位埃及文物专家分享了如何用绳索拉倒方尖碑,而盐湖城的一名艺术品保护者还放出了破坏青铜雕塑的详细教程。现在,几乎每个西方国家的主要城市都在审视城市中的雕塑,并计划将具有种族歧视嫌疑的雕像和纪念碑拆除或替换。

        自从人类开始创造艺术品以来,为了赞颂某些人或功绩,纪念性的雕像就不断地开始在公共空间中出现。而每当一个纪念性雕像出现的时候,就同时有人酝酿着拆除。古代亚述王朝的雕像上就刻着诅咒,上面写着“谁推倒我的雕像,就让他痛苦终身”之类的话。推倒一座雕像,本身就是革命或叛乱的象征。因此,如今我们看到反抗者们拆除雕像和纪念碑的行为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大量的纪念碑被推倒、拆除,艺术界人士们也开始思索拆除后的解决方案——他们必须倾听来自抗议者的声音。在诸多解决方案中,班克斯的建议也许最为精妙——在殖民者雕像的旁边加上一些抗议者的雕像。这个点子在社交媒体上受到了追捧,原因也是显然易见的:互联网造就的虚拟空间,正在改变公共空间的面貌,而这场抗议引发出的艺术及其传播则成为了这一改变的最佳注脚。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60(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2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