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卢禹舜:美术事业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二十年

        作者:金鑫2020-05-27 07:20:32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卢禹舜:美术事业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二十年

        卢禹舜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院务委员


        【编者按】2020年注定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年,不仅因为我们正众志成城经历着抗疫、防疫的战斗,还因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5月21日、22日,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推迟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于“非常”时期拉开帷幕的两会,对社会各界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么,文艺界的两会代表委员们在2020年关注着什么,又对接下来的工作有着怎样的展望?围绕这一主题,部分代表委员接受了本报专访。


        《中国美术报》:艺术界是怎样在抗疫中发挥鼓舞志气的作用的?当面对社会重大公共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时,艺术是怎样发挥自身力量,与社会各界一同共抗时艰的?

        卢禹舜: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也是心灵、情感、精神的抒发和表达,更是对人的心灵、情感和精神最具潜移默化、最富于感染力的重要元素。与文学艺术主要通过文字叙事抒情来表情达意不同,美术主要是通过生动、典型、富于表现力的视觉形象来进行抒写。不管是“明劝戒、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品,还是纯审美目的的美术作品,优秀的作品,必然是能触动、感动,进而振奋、抚慰、愉悦人心,带给人真善美的力量和对美好光明前景的希望的。

        在面对灾难时,艺术界除了尽己所能在物质上提供支持之外,更多是在创作中,捕捉现实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素材,为时代立传、为那些令人感动和敬佩的人民画像,用真善美点亮希望的灯塔,鼓舞大家齐心协力共抗时艰。


        《中国美术报》: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一直以来,中国美术界各机构及艺术家是怎样将扶贫工作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相结合,持续深入开展一系列工作,将切实的帮助以艺术的形式带入千家万户的?

        卢禹舜:就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来说,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源于对生活的深入投入和深刻体验的。中国国家画院一直以来始终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创作的导向和中心原则,并把它与扶贫工作相结合。

        除了每年固定的不同形式的文化下乡、文化扶贫活动外,中国国家画院每年两次大的写生季都组织较长时间的深入边远农村、山区的采风写生活动,并以项目工程、年度写生展的形式进行激励和总结。近几年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去年开始实施的“扶贫颂”创作工程,以及不久前启动的“黄河文化”主题创作工程等,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另外,画院也常与贫困地区或基层单位合作组织艺术交流活动,以带动地方文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除了集体组织的活动之外,很多艺术家个人也以捐助、支教、建学校、建美术馆或艺术馆的形式来参与扶贫工作。


        《中国美术报》:回望新世纪的前二十年,美协、画院、高校在美术创作、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美术本体在美术创作、美术理论、美术教育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卢禹舜:新世纪前二十年,是美术各项事业在机遇和挑战中不断战胜困难、寻求突破、全面发展的二十年。首先,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上,无论是美协、画院还是高校都在清晰而理性科学地梳理自身的基础上,更加客观清醒地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并作出了切实明确的调整和改革,更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自身的社会定位更加准确,发展方向和路径也日益科学、多元。其中,美协更侧重于对艺术家力量的凝聚、引导,对全国或国际规模美术活动的组织和策划;画院重在对国家整体美术创作的导向和引领,以专业的创作人才队伍出精品;高校侧重于美术专业人才和广泛适应社会需求的相关美术人才的培养。在这二十年,不同年龄段的创作人才辈出,优秀的、有特色的美术作品大量涌现,美术理论成果也不乏推陈出新之作。

        在全球多元文化融汇碰撞的背景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可以说,美术界各领域在新世纪都开了个好头。至于未来的发展,当社会高速前进,美术发展由高原向高峰冲刺的时候,机遇和挑战也就会越来越大,需要更多自省、思考、学习、拓展和变革。

        艺术的求索道路是没有止境的,没有一个艺术家、一家艺术机构能再故步自封。如果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需要我们,尤其是偏于传统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院校,跳出原有的舒适圈,多了解、学习外面正在变化的世界,与时俱进,然后再不断去反思、调试原有的传统或模式。未来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为我们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1.110(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4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