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诗心文胆 从心而发

        作者:陈敏娜2020-04-23 06:33:07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王友良作品

          (2/2)王友良作品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大河是安静的,有学问的人是谦虚的。 ”王友良给人的印象不仅文章写得好,书法写得好,而且谦和、接地气,这与他很能放下身段有关。在古老的书法碑帖之前,在书法前辈面前,他很自然地扮演着学生的角色。

          友良其人,既单调又丰富。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与他十年之后再次相见,乍一见,感觉他的外形几乎没怎么变:稍显凌乱的短发,有些肉感的脸颊,一直挂在嘴上的微笑,身形比以前微胖,人却比以前更安静了。看得见的没怎么变,变化的更多的是看不见的。这几年,他研读经典、醉心书法,写了大量书法论文,书法作品参加江苏省第九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届中日议员公务员书法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海峡两岸名家书法邀请展等。把玩书法之余,友良喜欢写诗歌、散文的爱好也丝毫没见减弱,在报端不时会出现他的文字,一草一木,一情一景,总在不经意中跌宕在他的笔下。我就在《中国艺术报》读过他写美国菲尔布鲁克艺术博物馆的一段文字:“领略一个地区的文化,参观博物馆是重要的路径,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都能在博物馆中得到表达” ,这可能正是体现了他观照艺术的角度。用这种感受去翻看友良的微信朋友圈,就能更好地去把握他的生活和生活与他的关系。春日晴好,若干山水,若干园林,若干花木,若干市井,充满了生活的情调和品位。看之余,总让人遥想,若在古代,炎炎夏日,友良也会如古人,一片垂荫,一壶清茶,一把蒲扇,品茗写字,给好友写书信,以解相思慰问之意?

          考察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与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苏州城,是一个名家辈出、具有文人特质的城市,友良就居住生活在这里。他的大量书法理论文章笔下天地如此宏阔,每一篇都有让人凝神、收获于例外的感觉,总有东西从文章里跳出来,击中你。让读者开眼界,长见识,那种熔热情与冷静于一炉的笔触,冷静洗练中又有种生气勃勃,让人难以抵御。

          王友良谈到书法,他的态度很淡然,就像他最初偶然成为书法老师一样。大学毕业,王友良留校任教。学校中文系开设有书法课,有天上课老师因故不能到校,教务处焦急万分,忽然想起王友良一直对书法颇有研究,就让他临时替补。原以为,临时救个场就好了,哪知,这么一替补,他就成为了专业书法课老师了。现在在机关工作,书法是减压。他笑称自己是书法园地里的“不速之客” 。其实,他深知,天赋可以承担短暂的精彩,但唯有坚持,才能赋予永恒以改变。他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静心研磨,稳扎稳打,用深厚的文化修养涵养心性,由“技”进“道” ,以文化字,形成了用笔方圆并举,含而不露,墨气氤氲,于平淡之中见雄奇的特质。近年,他醉心小行草,在他眼里,古人用得最多的也是小行草,比如信札,笔画随意,却真情流露。他对笔者说,“书法是一种以极简的方式来表现复杂思想感情的艺术,而小行草恰好符合了这样的想象与要求。 ”

          书法是有生命的,可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真正有生命力的书法要融入个人的生活,表情达意,需要以“真”为旨归,由人外化为书,再由书返观人。王友良的书法诚如他的文章,不掩饰,不做作,一切顺其自然,发自本心。我想,在王友良书法中“情”与“意” ,就是诗心与文胆,这些构成了他书法一种特定的美,就像两座山,也像伴侣,在漫长的道路上,相互扶持,互相依赖,相互温暖,彼此成就。

          十年不见,友良靠着自己的刻苦勤奋与不懈努力,完整地实现了自己的艺术理想,明月透青松,他在宏阔的书法历史空间里,写下了自己的一笔。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269(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