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展会活动
      分享到:

      杳杳寒山道·多维传布回归自我的精神趣味

        作者:厉亦平2020-01-08 00:35:29 来源:美术报
        杳杳寒山道·多维传布回归自我的精神趣味

        高世强 云山六章 多媒体影像

        寒山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僧。他身份多样,学儒、修道、奉佛,却又非其一种,在民间的他又以“文殊”“和合二仙”(与拾得合称)的形象为人们所敬仰传颂。此次展览及论坛活动,借由“寒山”这一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性,去发现其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文化共感。

        近日,寒山:寒山美术馆两周年主题展暨“杳杳寒山道”寒山文化论坛在苏州寒山美术馆开幕。本次活动是第一次以艺术视角为主体,从其“图像与文化传布”、“文化的艺术阐述”等方面为大众呈现对寒山及其精神延续的当代阐述。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寒山美术馆馆长胡仁仁分别致辞;美国当代作家、汉学家Bill Porter(比尔·波特)、艺术家代表王公懿、策展人王岩做了精彩发言。

        “边缘式人物”的立体形象

        本次活动首先着重关注和展示的,是从传统图像与现代研究基础之上的回顾。在展览序厅现场,以图式的形式大致梳理了其身份、主要的传统脉络及影响谱系,由此为大众呈现出一个相对立体的寒山形象。相比于中国古代的主流诗人,寒山在国内的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非主流”,甚至“边缘式人物”。但我们也能从历代留下来的文集记载中,可以搜寻到其最开始的影响。

        寒山所代表的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是回归自我、回归原点的精神趣味,也正因为此,成就了其精神的连绵影响和持续传播。事实上,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诗文及精神传播上。传布影响从唐代延至当今,由中国抵达海外(以日韩、欧洲、美国为主)。

        一次不同寻常的求索与探寻

        展览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新形式的阐述,所探讨和展现的是对他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一次不同寻常的求索与探寻;从寒山精神出发,集合了包括高世强、管怀宾、王公懿、徐龙森、严善錞、陆衡、梁绍基、曹晓阳、佟飙9位作品内涵与其精神契合的艺术家,由他们的作品窥见寒山诗意的当代形态。

        高世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云山六章》将自然的山水“移到”实验影像之上,体现的是带有禅思的哲学情境。管怀宾的作品连接古典与当代,将中国古典美学融入其空间装置形态,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广泛的延伸与拓展,《流隙》以诗意化的情怀,物换星移、时过境迁下,某种历史时刻的记忆唤醒。徐龙森的水墨山水画《大物》、《云山苍苍》,以大幅形式的呈现,直接追寻山水画最本质的意义,即营造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情境。梁绍基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云》是他携蚕丝弥满的镜子驱车去天台名胜琼台仙谷追云的记录。王公懿的作品多是来自于她在修行途中随缘而化的任心之作,展现了对古代文化精神的致敬。《寒林》与《高古·太华夜碧》等是其多年亲近山林的结果。

        此外,书法家陆衡所抄录的《寒山诗》,佟飚的山水符号和图式《无情对面是山河》,严善錞的《西湖拾遗之四,拟庞贝壁画》静适之境,以及曹晓阳《二十四节气》系列,所图绘“山水结构”的察万物、明心念等,都与今天所提及的寒山文化在诸多层面上形成了呼应。而这实际也反映出,正是寒山及其精神在历经千年之后的持续性传播,其内核有着更加多元化的样态,在每个时代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发展内容和模式,这也反过来印证着精神的多样性。

        在当下社会环境下的共感

        论坛是本次活动的另一亮点,是在视觉展示的基础上,集结了来自于国内外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学者,从“寒山文化及其域外传播”、“寒山与中国思想”等方面展开,以跨文化的视角为观众探寻其在艺术形象、外域传播、精神内涵上的边界。与会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大众呈现出不同视角下的文化解读。

        比尔·波特从西方人如何认知寒山诗的角度解读了数十年间他对寒山的研究。“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比尔认为寒山重视“洗耳”,看破万物,他不愿意把什么都留在心里面,因此他才可以这样过生活,这种精神是超越语言、超越文化的,很容易在西方产生广泛影响。

        台湾学者、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钟玲为大家讲述寒山在个体影响与大众启发上的意义。她谈到寒山在美国造成重要影响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其中提到描写山中经验的诗,表现中国佛教与道教隐逸的心境,正是1960年代美国青年追求的一种心灵自由的境界。他的英译文打动人,人与山合一的象征被许多有分量的美国作家欣赏。更是对“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嬉皮士”(Hippies)为代表的文化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复旦大学教授查屏球分析了寒拾形象的演化过程以及表现其诗画的互动关系。他长年搜集宋元及日本五山禅林文献中其形象的材料,注意到中日韩三国同中有异,有益发俗化与戏化的特点,他还发现这一类诗画是互动的:画家先是根据寒山子诗意来作画,诗僧为这些画作题赞诗,根据画面形象对诗意作了新的引申与发挥;画家又根据题赞诗,为寒拾水墨画充入了新内容,在谐趣化与喜剧化中着意渲染出禅意诗性;诗家再从中生发出新的意象。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善蒙认为,在任何的文化传统当中,个体都有超越自己或者对自己进行一种突破的需求,而寒山则在这方面提供了资源。同时,不仅仅是对个人有意义,对文化或者知识层来讲也有意义,即塑造了重要的价值——自由和独立,并由此而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维度。因此,寒山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可以被不断地唤醒,从社会的意义上,对于这些需求亦是永恒的。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张文江则从《寒山子诗集》中闾丘胤的序言出发,尝试新的读法,重新检查序文,追溯其观念和形象的来历,以启发新的认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勇,从诗集的内容中,为大家展示了寒山对诗歌的创作动机、功能与特征的认识。台州学院教授胡志武与大家讨论了寒山及其传播影响;苏州本地文化研究学者温波探讨了寒山文化的现代意义,以及寒山寺文化的底蕴和社会意义。由此,带领我们破译文化传播之门的密码,求索寒山之路,认识不屈不挠的儒士、隐士与僧士。

        据悉,展览由寒山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与苏州寒山文化研究院协办,将持续至2020年2月29日。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2(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