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把根留住——《黄河十四走》文化价值的再认识

        作者: 奕品2020-01-05 17:06: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陕西洛川人鱼遮裙带

          (2/2)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社会前进的浪潮不断拍打,在黄河流域诞生并延续千年的中华文明也在持续地发生着变化。社会的发展打破了旧风俗,创造了新审美,但也加速了民间传统艺术的衰落。如何才能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日前,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建投书局主办的“黄河回响——《黄河十四走》艺术回顾展”上,“黄河十四走”的亲历者共同研讨中华民族黄河文化的价值内涵,重温中国民艺之美。

        寻根溯源的“这一走”

        说起“黄河十四走”的源起,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杨先让教授充满感慨:“直到我下定决心,率队走访黄河流域各地,才像捅破窗户纸,看清楚民间美术的来龙去脉,也摸着了民间美术的根……”

        为组织民间美术系的教学工作、收集教材并建立民间美术的理论,杨先让于1986年年底开始组织“黄河十四走”的壮举。前后持续4年的黄河民艺考察,杨先让一行人的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八省(区),从黄河上游一直搜寻到黄河入海口。其间,他们数次出入民俗活动特别丰富的中游地带,如新绛、华县等地,以便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记录工作。

        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20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为台湾汉声杂志社1993年出版的《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

        通过《黄河十四走》,民间艺术家的姓名第一次传出了村落,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也留存成为珍贵的图文资料。杨先让曾向“剪花娘子”库淑兰献上研究者的崇拜,“在一座破窑洞里,我见到了真正的艺术殿堂和一位艺术大师。”杨先让用“无法替代的一座最美的艺术化身”赞美皮影艺人潘京乐。见到85岁高龄的山西剪纸能手苏兰花,杨先让注意到“她精神乐观,衣着整齐,谈吐风趣,心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拿起剪子和红纸,准确无误,每剪必成,从不浪费一点材料”。

        黄永玉曾说:“这一走,就好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罗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叶恭绰龙门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点明了研究民间艺术的一个方向、一个方法,是一个铁打的、无限远大的可能性。”

        2008年,这部探寻了艺术根与魂的著作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大陆首版,成为今天民间艺术研究的珍贵参考。在新版本中,特别增加了十余篇、约两万字的杨先让撰文的《黄河十四走》背后的故事,从而使新版《黄河十四走》的内容更加详实而丰富。2019年12月,《黄河十四走》一书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35年前的辛劳开拓换来山花烂漫。

        “两条腿走路”适应时代变化

        在“走黄河”、考察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杨先让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也逐渐有所思考、有所领悟。他坦言,与西方艺术和中国非民间艺术的造型体系相比,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显得独特而丰富,遗憾自己认识它太晚了。作为中国艺术之源的民间艺术,所包括的民间传说、音乐、舞蹈、歌曲、戏曲、工艺和美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具有共同的民族气质、风格,是民族艺术的元气、精华所在。珍惜它,发扬它,应该是严肃而且迫切的课题。

        在杨先让看来,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艺术的本源,宫廷、宗教、文人艺术都是由它发展而成的。后来的皮影、民瓷画、木版画又是以民间美术为主,吸收宫廷、宗教、文人艺术而派生的。陈洪绶的线描,石涛、八大山人和齐白石的大写意,林风眠的水墨与西画合璧,古元的木刻,都是不同程度地吸收民间美术的气质、题材,民瓷绘画及年画剪纸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西方艺术家布鲁盖尔、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卢梭等,也都是吸收民间艺术而名噪于世的。这些中西名家对民间艺术的汲取,雄辩地说明民间艺术的含量是丰厚的,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如何延长民间艺术的生命,是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教授杨阳一直思考的问题。杨阳多年来一直追随父亲杨先让进行民间艺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她看来,这些是她一生的指引和财富。“过去中央美院也会请民间艺人进校园,但是身份是教学者,请过来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学习、吸收民间艺术里的精髓,之后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杨阳表示,历史的车轮注定滚滚前行,我们必须允许传统为适应当下而有所变化,“如何适应?我觉得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条腿为生存、为市场,借助机工也好、批量化生产也好;另一条腿,用市场化得来的资本去精雕细琢这项技艺最本真的、有感情附加值的面目。”

        有生活才是活着的艺术

        作为对《黄河十四走》的呼应,此次艺术回顾展展出了山东、河北等地区的数十件民间艺术作品,如清代的云肩、银饰、布老虎、剪纸等等。在《黄河十四走》一书中,杨先让曾谈到剪纸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地位。他称剪纸是妇女创造的母体艺术中的平面造型艺术,是民间美术的基础部分。要研究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法则和哲理内涵,从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中寻求将是一个快捷方式。

        除了广为人知的剪纸、年画、布老虎之外,展览还展出了一批来源于山东的清代云肩,如四合如意式单层花鸟纹云肩、四合如意式人物故事纹云肩等各有特色。烟台市胶东民间艺术博物馆馆长李水介绍,单层云肩直接缝在衣服上作为装饰,刺绣工艺一般用苏绣较多,“一千多年的传承历史,流传下来的纹样符号化、规范化以及程式化,有象征爱情的鸟衔花、凤穿牡丹、蝶恋花,象征高中科甲、一路连科的莲花和鸭子等,包容在云肩的方寸之间,使形式的美与吉祥美好的寓意结合起来,点缀着人们的生活、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所谓民间艺术,只有在民间生活中才是艺术,展览只是把它拿出来放到展厅里,有生活之后民间艺术才是活着的艺术。”当年跟随杨先让一起考察的景观建筑师、策展人王庚飞表示,希望这些精彩的民间艺术可以启发年轻人的艺术灵感,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好。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6(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