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展会活动
      分享到:

      秉心养术 艺为人民——“万象融心——安滨水彩作品展”侧记

        作者:张悦 实习记者 张友全2019-11-16 06:28:45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伏尔塔瓦河畔的布拉格古城(水彩) 安滨

          (2/2) 高原仰望(水彩) 安滨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几许红尘入画屏,融心万象最宜人。秋阳杲杲,北京恭王府内,一场匠心独具的画展与王府园林建筑交相辉映,给这座典雅壮丽的府邸院落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11月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展览活动部主办的“万象融心——安滨水彩作品展”在恭王府开幕,共展出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安滨创作的40余幅水彩画作品。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和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分别发来热情洋溢的贺词,吴长江、李晓林、王仲、宋源文、王炜等安滨的美术界师友及中国美院在京师生、新闻媒体2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当前,中国水彩画在整体上表现出时代蓬勃发展的生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面向世界吸收、研究、借鉴国际绘画等诸多有益因素,使广大水彩画家更加明确了站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来思考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发展,思考中国水彩画的价值定位,安滨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多年来他一直在水彩画的田野里勤于耕耘,关注什么、思考什么、展现怎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安滨的画面底色。近年来,安滨对英伦水色透明技艺的潜心研究使其笔意更活泼,色韵更生动,在继承英国水彩的基础之上,又表现了中国人的意趣,在水彩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何为“万象融心” ?万象者入于目,会于心,呈于象,此谓万象融心。据安滨介绍,此次展出的作品题材不仅源自英国的城市风貌,更有来自中国等亚洲国家的风土人情。“此次创作并非世间万物的简单罗列,而是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所孕育、提炼出来的一种精神内核。 ”安滨在绘画作品中并不沉湎于描摹繁杂细节的微妙差异和表现丰富色域的色彩感受,而是更热衷于汲取自然物象中最关键的特质与生命气息。他认为,创作就是人的内心与自然对象产生交流,自然对象又在人的心中重塑一种新的画面的过程。“绘画的笔法气韵与自然造化相贯通,直抒胸臆,高度凝练地表达眼中的境象、心象,即中国书画所讲究的神韵、情境和意趣。 ”

        西方绘画在很长的历史阶段追求的是描绘、接近对象,由此形成了一定的绘画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创造了不少具有历史高度的艺术成就。留学英伦近十载,安滨对英国乃至欧洲的水彩画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实践上都造诣颇深,他在西方绘画艺术多年的熏陶下,自身对中国文化的本土意识竟愈发强烈。安滨说:“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哲学、宇宙观和审美观。也只有中国人的艺术创作能最充分地体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他将严谨的英国水彩绘画传统与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相融合,从中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精神追求和艺术表现的方式,强化中国特质,并将这种认识和感受倾注在面对自然对象的原色世界所涌起的心境和整个作画过程中。

        “水彩画是轻快、欢快的轻音乐,安滨在作品中所追求一种自由轻松的表达,不仅展露出其深厚的水彩画功底,也具备极高的观赏性。 ” 《美术》杂志原主编王仲如是说。英国是水彩画的发源地,艺术积淀深厚,安滨在全面考察和研究英国水彩画的基础上,又在其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精神有着自然而然的体现。“很明显,他的作品十分写意,在色、笔、水的运用上大胆而巧妙,笔触奔放,造型严谨,不违法度不逾矩。 ”版画家郑作良是安滨多年的同窗好友,他坦言,当年他们一起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时安滨就打下了扎实的素描基础。“他的素描、水彩、造型都极佳,造型精确,毫不松弛,力求素描与色彩的完美融合,十分不易。 ”郑作良还特别指出,此次展览作品全部为安滨在现场写生中所作,而非依赖图片进行创作,保留了书写感和生动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宋源文叹服于安滨对其水彩绘画的高度生活提炼:“安滨的写生画,有很质朴的一种美,他能将写生对象的生命感受快速地表现出来,这种高度的对生活的提炼能力,对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版画家王炜认为,他的水彩画极具个人风格和特色,作品呈现高度凝练,简约而丰富,笔法果敢饱含气韵,色彩浓郁明快,尤其令人瞩目的是画面的大胆留白体现了大格局,体现了中国人绘画的写意精神。

        本次展览承载了安滨留学英伦近十载以来的艺术积淀,集中呈现了他在水彩画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他多年来对英国水彩绘画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欧洲大陆水彩绘画的发展脉络和艺术家个案进行了充分细致的梳理和学习,可以看出,安滨在水彩绘画中已经不是完全承袭英国乃至欧洲传统水彩绘画的那种描绘状态和表现方式,而是基于东方中国的绘画美学主旨以及由此而来的画理和法度,并将其渗透到这种绘画材料与语言的内核之中,这种交叉互释的重塑将为水彩绘画艺术带来新的力量。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0(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