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国画 浙江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蓝瑛《拒霜秋鸟图》

        作者:包光潜2019-10-15 09:03:20 来源:收藏快报
        蓝瑛《拒霜秋鸟图》

        读明代画家蓝瑛的绘画作品是从《白云红树图》开始的。后来接触多了,便懂得了他的绘画心理和语言。他号称东郭老农,所居题为“城曲茅堂”,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布衣情结。他追求浪漫和散淡的生活方式,却不放浪形骸,难能可贵。他的绘画作品也是中规中矩的。蓝瑛除了画画,便是漫游大好河山,积累素材,涵养性情。按照今天的话来说,不是呆在画室,就是行走在路上。

        蓝氏家学丰厚,家教甚好。继承蓝瑛绘画禀赋和衣钵的子孙众多,譬如蓝孟、蓝深、蓝涛等;外姓弟子也不在少数,譬如刘度、王奂等,都有不俗之成就;受其绘画理念影响的就更多了,譬如陈洪绶以及金陵八家等著名画家。

        中秋之后,秋意渐浓。秋天的画题自然进入笔者的视野。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蓝瑛的《拒霜秋鸟图》(见图)。看到“拒霜”二字,我甚是不解,理所当然地理解为“拒绝霜冻”的意思。事实上,拒霜是木芙蓉的别称。事实上,木芙蓉确然经霜而拒,花团锦簇,花色妍丽,持久绽放,至初冬而不衰。它特别宜于生长水畔堤岸。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这便是“照水芙蓉”的由来。

        蓝瑛的《拒霜秋鸟图》,构图似乎孟浪,整个画面的倾斜之势给人视觉冲击很大,令人不安而担忧,视后却有恬静之美。巨大的湖石横空夺目,然而不知根扎在何处——悬乎?玄乎?也许岩下湖水荡漾,水波兴起,涟漪万重,而画面上却不见它们的倒影,这让人多了几分疑虑。岩隙中生长的木芙蓉几乎与巨石同步斜势,然后上挺,再反向弯曲——它救活了整幅画!这叫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栩栩如生的蜡嘴鸟安详无虞;秋菊和拒霜相映生辉,令画面赋有秋天的意象。

        紧接着,我便仔细观赏。湖石虽非玲珑,却也漏透。透过岩罅,婀娜多姿的竹影,摇曳生风,与岩石上下的箬竹之叶,虚实相应,映衬了画面主体。木芙蓉叶片安然,花朵硕大,顶端仍有未绽之蕾,恰恰符合花朵盛开由低而高的次序。被沿江地区称为梅花雀的蜡嘴鸟,悠然自得地落脚于木芙蓉反向弯曲之处,仿佛它才是平衡画面的那个拨千斤的四两功臣。它收拢翅膀,身心愉悦,注目前方的天空,秋高气爽,艳阳普照,一望无际的波涛闪耀着秋光。

        无论是与木芙蓉根生于一处的菊花,还是凌空湖面、随风摇摆的菊花,它们都没有被红红火火、热热烈烈的木芙蓉所淹没,而是相得益彰。秋阳映射,它们异常耀眼,分布在三个不同的方位,令整个画面活色生香。它们都被人类赋予了人文的精神内涵。作为“爱情花”的木芙蓉,不仅热烈非凡,而且忠贞不渝,即便熬霜也不褪色。而菊花的象征意义更是耳熟能详,谁不会背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生于钱塘的蓝瑛,虽经明清二朝,却不失文人风骨。终身绘画,不二职业。也许那只秋鸟,便是自况。自从中年自立门庭后,他博览群书,采集众家,譬如取法郭熙、李唐等,悉心研读黄公望,一生画风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他极力推崇北宋绘画,而且深谙其道,得其精髓。从《拒霜秋鸟图》上的题款即可窥视一斑:“写生之法,妙理生动,唯马远笔墨兼美,是有其法,质之鉴赏。”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2(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6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