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油画 艺术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祖国不老 油画长新——新中国油画的成长之路

        作者:许江2019-10-02 00:12:58 来源:美术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之年。从全国美展的诞生到中国美协的创立;从各艺术院校的建制与发展,到各类美术博物馆的建造与传播,中国美术伴着共和国而成长,其中油画更是作为一种标志性的艺术门类,一种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有条件创制与发展的“重艺术”,追随共和国的宏大步履,与国运民风相伴相长。从上个世纪前半叶的西学图新、救国救亡的激浪与纷乱杂陈、风雨如晦的涡流中一路走来,新中国油画沐浴着共和国初创时的举国理想,承应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发展需求,既经历过筚路蓝缕的苦索,也采撷柳暗花明的创获,虽遭遇过关山如磐的险峻,却始终充满高山浩水,云霞满天。

        194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尚在襁褓之中,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就在古城的心脏召开。这个大会创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现场、亲作报告的举国体制,奠定了文艺在党的领导下形成思想路线的基本形态和发展路径。大会召开之日,大会主办的艺术展览会,也就是第一届全国美展亦在北京揭开序幕。7月中旬,中国文联正式成立,中国美协也应运而生。在那一届的全国美展中,入选的油画作品仅有20件。而今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举办,各类艺术创作如火如荼,油画正是一个重项,各省份数以千计的油画作品在集结,从中选出最优者送往举办地。届时,近千件大型油画将缀集一地,最后从中选出400多幅参加全国美展的油画展。这一浩帙工程的背后,是数万艺者的热切期盼,是油画之艺的举国评估,也是中国油画发展的时代性的历史征候。

        无论如何,这70年的发展历程,油画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画种”,上承中华文化根源,下立时代生活大地,不仅在中国艺坛扎下了根,而且栉风沐雨,迎嫁接枝,茁壮成长,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借助此起彼伏的创生力量,渐渐形成饱含中国气息、深涵中国气蕴的创作特色和创作方向。这种自主创活的历史与活力,在世界文化史上是少见的,在今天的全球环境中,更是孤例。中国人民奋斗历史的写照、革命先烈光辉形象的塑造、艺术教育自主体系的开创,从上世纪50年代到新世纪的民族化问题的一系列思考,掀动改革开放思想启蒙意义的形式美、抽象美的大讨论,以学会方式推进语言研究与创造的发展模式,这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文化艺术的大事件,无不与油画密切相关。岁月不居,名画代序。《开国大典》之于新中国、《父亲》之于伤痕美术与新乡土、“八五新潮”之于中国新时期的解放症候与思想启蒙,新古典、新表现、新具象、新写意的实验力量之于文艺拓新的生力推进,让油画不断走进时代艺术的头版,走进青春的梦想,成为历史表叙的重要节点,成为新中国现当代文化史的结构标志。文艺复兴的使命担当、放拓弘毅的眼界胸怀、踔厉奋发的实验精神、反思内省的批判情愫、人文湖山的诗性气质,让油画成为中国70年来最具创新活力、最具思考深度的艺术力量。

        历史,是对一段独特的时代进程的记录。这个记录既源于“进程”本身,又与记录者深刻地相关联;既是与社会、时代融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又是语言形态变化不居的形式风格。新中国的油画发展正是这样一段丰厚的历史记录。它孕生于这段历史本身的弘大力量,又交织着众多油画艺者的生存命运;是新中国70年最生动而深刻的文化篇章,又充盈着东西文化交相浸润之中的众多品象。可以这么说,这段历史,既铸炼了共和国的油画,又塑造着共和国的油画人。油画不仅酿着一种独特的油色气息,而且絪缊着卓立于艺坛之上的学术空气和画种氛围,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气度和文化秉性。油画是中国艺坛有担当的拓荒者。它为新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铸炼文心。它突破众多语言禁区,塑造当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油画是中国艺坛的激情的思考者。以它为轴心,创立了《美术》《美术研究》《新美术》等中国美术的核心期刊,并以实验精神为利器在、深扎生活为方式,策动众多凝聚普世关怀与人文力量的前卫运动和文化讨论,谋划了一系列树立中国文化主体形象和质感力量的文化交流活动。油画是中国艺坛深刻的自省者。它接受历场运动中思想改造的磨砺,并始终葆有着西方传统研究和中国本土关怀的双向并进的理性精神,深耕社会大地,放拓无囿视野。油画是中国艺坛的自由的诗者。面对自然山河和人文山河,它慷慨如血,激昂如歌;它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它呼唤青年,孕育豪情。它让万物与人心在这里相会,吞吐大时代的浩然正气。什么是中国油画人的气质?我想正应该是上述的有担当的拓荒、激情的思考、深刻的自省、自由的心灵,是我们在众多历史叙述中、众多的文化现场的深处、众多的优秀杰出的油画人身上感受到的共同品位与风范。

        世事纷絮,风神永驻。70年的风雨阳光,油画以始终如一的向上精神,未敢有丝毫弛懈。这种向上精神集中体现在三个方向:

        一是与大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上个世纪50年代,共和国新立、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百废待兴。继承新文化的传统,青年艺者对新中国的向往是共和国诞生的一大特征。1949年7月6日,毛主席亲临第一次文代会现场,即席讲演:“同志们,今天我来欢迎你们。你们开这样的大会是很好的大会,是革命需要的大会,是全国人民所希望的大会。因为你们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你们对于革命有好处,对于人民有好处。因为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再讲一声,我们欢迎你们。”一方面,新生共和国着力重塑艺术家队伍,要求艺术家走出象牙之塔,投身时代生活,接受思想改造,将自己的创作与新时代的火热生活紧紧相联,贴近生活大地,贴近工农大众。另一方面,共和国创造条件重建艺术的功能,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批判传统文化的朽没,批判现代西方的颓废,倡导以通俗的写实语言描绘新时代,服务新社会。

        在这声势浩大的思想运动中,铸炼了中国油画两项意涵深远的精神特点。一项是与时代生活的血肉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关系到创作的内容,更牵联着创造者自身的思想认识与精神磨炼。毛主席艺术思想所召唤的正是艺术家的人民心灵。另一项是苏联社会主义绘画的精神影响。这一影响,通过留苏和苏联专家培训班的青年艺术家,通过他们短短数年学习后惊人的文化创造,让现实主义油画创造得到质的提升,并以细雨润物的方式给新中国一代以心灵濡养,为改革开放时代的文艺解放埋下了勃兴的力量。

        1978年,解放思想、唤醒主体、恢复活力,中国迎来改革开放新时代。我们这一代人正是在这个时代,走进大学,和中国油画一道,接受着这个伟大时代的深刻塑造。在每一场伟大的文化复兴之前,都会兴发一场理性的批判运动。这时候的艺坛,正以百废待兴的紧迫之感,对“文革”模式展开全面摈弃与批判。面对自命救世的一代青年,全面的思想启蒙运动波澜兴起,中国油画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进入一个新时期。此时,一系列来自西方的刊物和展览,让青年艺术家目睹欧美油画真迹,并迅速凝聚而成充满历史悲情的“伤痕美术”和充满青春之殇的新乡土关怀。与此同时,中国特有的形式语言的讨论拉开了帷幕;一批批有为青年以各种方式西行巡礼。1987年,第一届中国油画展在上海举办,一批满含中国风情、中国故事的油画作品诞生,几十万青年云集沪上,争睹中国油画的新气象。

        2015年中国文联组织的“时代领跑者”美术作品展、2016年中国美协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2017年中国美协的“最美中国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型美术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动中,重大题材创作乘风直上,油画始终都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表现力量。夕阳如血,感怀无尽,在时代和历史的主旋律绘画中,在澎湃的祖国颂歌中,油画已成长为贯注其中的最强音。

        二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意识

        油画作为一种画种,形成于15世纪的尼德兰,但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视觉表达,它的观看方式、它的造型方法、它的精神气质却要悠久得多。它几乎是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一项不朽的馈赠降临于世,参与甚至引领着欧洲几个世纪以来的人文运动,积淀而成欧美著名博物馆的基本的美术史体系及其弥为珍贵的绘画谱系。所以,油画初入中国,往往被称之为西画。它与中国传统绘画形成殊异的不仅在于材料和技法,更在于隐匿其中的方法与精神体系。因之西画之称,就带有某种主体的站位意识。

        西学东渐,西画东迁,真正让国人焦心的是如何坚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根源性的体用关系。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艺术界和教育界对绘画的种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划分,比方国、油、版、连、年、宣。看起来,还似乎是对绘画种类的材料特性的强调,实质上,它是对文化上的主体意识的重视。这种重视一方面淡化西画在艺术观念上的系统强势,消减油画的洋味与一味仿临之风,树立中国油画扎根本土的主体精神,另一方面,秉持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强调艺术为工农大众服务,为革命事业服务,把民族民间中的优秀文化汲取到新艺术中,把现实主义归还给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使新艺术更加民族化和大众化。因此,在上世纪漫长的后半叶的时期中,“油画民族化”的论争燎原大地,反复不休。它时而被作为一种批判的武器,用以摆脱西方资本主义艺术的影响,阻止其腐朽颓废的意识形态侵蚀,它又时而被作为一种武器的批判,强调表现语言的转换,召唤东方根源因素的复活。

        油画的“舶来”身份总是使它自己陷入诸多意识形态追问的风雨飘摇中。但也正因了这种论争,始终砥砺着油画关怀的视野,铸炼着它独特的主体意识,一方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葆有惕心,在精神深处立足中国大地,在根源之处把牢东方精神,另一方面又对自我的囿闭持以警觉,注重西方文化精髓的学习,注重当代文化前沿的对话和交流。这种本土与全球的双轮深刻地驱动了中国油画家们的主体精神,催生了新古典绘画、新乡土绘画、具象表现绘画、写意油画、中国意蕴等新创作现象和新探索潮流,不断创造油画表现的新突破。

        今天的中国油画家们一边怀天下达观,自信而不自闭,执着而理性地吸纳与研究西方油画的优秀传统,另一边立大地根源,自主而不自满,从社会生活、人民情感的根源处塑炼东方的感受力,并以此轮替思考,情往兴答,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是持之以恒的语言专注与研究

        绘画语言研究在“文革”曾经是雷区。改革开放之初,洞开的国门、理性的批判意识、青春勃发的力量,铸成一波又一波的实验之力。全球与本土、前卫与反叛,包括投资与市场,此起而彼伏。

        在这众声喧嚣的时候,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中期,以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为代表的优秀油画家,揭竿成立中国油画学会,以他们的识见与担当,将中国的油画家集结起来,让崩裂的绘画的迷途回归绘画的学术性探索。学会持续地推出中国油画展,从人物、风景等专门体裁,来深耕社会与生活大地,倡扬中西文化的融合,呼唤青年一代的诗性感受,探索一条市场结合之路,形成在美术界具有引领作用的学术性、精英性、凝聚力的研究与创造力量。这个力量的核心正是语言。这语言是文化之梦,又是精神之苦,油画人的感情、思想、品质涵融其中,当语言铸炼之时,也是大家的生命铸炼之际。这个语言的研究深入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开拓语言哲学、现象哲学、存在哲学的疆域,着力于全球境域东方关怀的话语研究,营造中国油画主体发展的理论高度。这个语言的研究以双年展的方式,以“在当代”“在场”“在意”“在语言”的主题谱系来系列地提出语言拓新的时代性研究、本土关怀的在地性研究、中国诗性的写意性研究与油画语言的体象性研究,铸炼油画语言的研究纯度。这个语言的研究还以各种专题性展览和个展,将优秀的艺术家集结起来,从青年的创造活力上,从火热的生活大地上,从中国传统诗性精神上,锻造油画语言创新表现的强度。理论的高度、研究的纯度、表现的强度,互动共生,在数字技术时代来临之际,为中国油画树起时代感受力的精神旗帜,形成充盈中国意蕴、东方品质又可资反馈世界的文化创造的生力军。

        高城望断,云彩满天。70年,中国油画有如源于他山的湍流,从山壑母体中汲水溯源,含英咀华,依独有的山形地貌,映带出独有的风景霓光。70年,中国油画有如一个谱系,深耕颐养,繁衍滋长,确立自己的根源,光大自己的传统,为中国人民铸炼一个精神之家。在此举国庆生的日子里,中国油画又若一簇鲜花,敬献尊前:祖国不老、油画长新。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56(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2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