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博物馆 国外 国外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俄罗斯博物馆米哈伊洛夫宫印象

        作者:未酉寅2019-09-04 09:31: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俄罗斯博物馆米哈伊洛夫宫印象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有一座俄罗斯博物馆。俄罗斯博物馆拥有一系列著名的历史建筑,其中米哈伊洛夫宫具有特殊意义。

        米哈伊洛夫宫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开启了冬宫的使用,一直住到1796年她去世。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儿子继位,为保罗一世。保罗一世上台即下令修建了米哈伊洛夫宫。保罗一世之所以要修建米哈伊洛夫宫,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与自己的母亲关系紧张。保罗一世生于1754年10月,一出生即被当时的女皇、他的奶奶伊丽莎白一世抱走,与自己的母亲见面时间很少,导致感情上疏远。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62年取代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登上沙皇宝座,并将彼得三世暗杀。这一年保罗一世只有8岁。叶卡捷琳娜二世对自己的儿子十分厌恶。长大后,保罗一世与母亲的政见也不一致。1781年至1782年,保罗一世出游欧洲列国。在普鲁士,他看到了纪律严明的普鲁士军队;在法国,他看到法国大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动荡。这次出访,使他感到应该进一步加强皇权、进一步确立君主的权威。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阶层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才能使军队有严格纪律,才能使国家有秩序。而这时,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了对贵族比较宽松的统治,朝政松弛、官员贪腐、裙带关系严重。对于这些,保罗一世颇有微词,给予批评。保罗一世的做法引起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进一步不满,她一度想废黜保罗一世,立保罗的儿子、她的孙子、后来的亚历山大一世作为皇位继承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母子之间的矛盾。保罗一世公开反对母亲的政策,甚至公开发表文章批评自己的母亲。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后,保罗一世于1796年继承了王位。保罗一世当政后,迅速给被叶卡捷琳娜二世暗杀的自己的父亲彼得三世平反,将父亲安葬在圣彼得保罗大教堂内的皇家墓地内。当政后,他改革财政制度,惩治了一批贪腐大臣;他改革土地制度和租税制度,使农民的收益得到提高;他减轻了对农奴的压迫;他整顿军队、整顿官场,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保罗一世开始了军队的“普鲁士化”,制定军队操练大典,规定了军纪守则,对军人的着装和言行作出严格的规定。保罗一世每天都要检阅自己的近卫部队,严格检查近卫军的着装和出操是否规范整齐,他们稍有怠误,就会受到他的严厉惩罚。严厉的管理使官兵日益不满,甚至像苏沃洛夫这样的著名将领都开始消极对抗保罗一世的法令,认为军队的“普鲁士化”会导致士气低沉、实战能力下降。

        在外交方面,保罗一世放弃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干涉欧洲事务、侵占他国领土的进攻政策,缓和与欧洲各国的关系。但当拿破仑夺权,在1798年率军横扫欧洲,逼近俄罗斯统治下的波兰,最终导致波兰脱离俄罗斯而独立时,保罗一世又急忙和英国结成反法联盟。在1798年至1800年间,保罗一世的军队接连取得了几个重要的胜利。他的大军多次击败拿破仑的军队;他的海军舰队在乌沙科夫率领下,成功在意大利登陆,相继攻克那不勒斯和罗马;他的陆军在苏沃洛夫率领下,从北部攻入意大利,并成功完成了著名的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军事行动,占领瑞士。当俄罗斯军队取得一连串胜利后,引发了英国和奥地利的不安。保罗一世与英国关系破裂,与法国拿破仑结盟。他甚至派出大军向英属殖民地印度进发。这些做法招致了大部分军事将领的公开反对,这也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主要居住在冬宫和叶卡捷琳娜宫。冬宫于1762年建成,这一年也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成为沙皇的一年。她作为冬宫的第一位主人,在这里居住、生活、享受、施政,统治着俄罗斯。保罗一世在冬宫长大,也是在这里经常与母亲发生争执。所以,保罗一世很不喜欢冬宫的氛围,同时他在冬宫没有安全感。保罗一世当政后,首先就是为自己建造一个有安全感的新宫殿。这样,米哈伊洛夫宫就诞生了。米哈伊洛夫宫位于两条河中间,保罗一世又命人挖了两条人工运河,这样,米哈伊洛夫宫就坐落在一个人工岛上,只能通过吊桥出入,安全感大大增加。该宫殿于1797年2月始建,1801年启用。1801年2月,保罗一世搬到新建宫殿内,但搬入仅40天就被暗杀在这里。保罗一世为躲避暗杀而搬进此宫殿,却在此宫殿被暗杀。

        保罗一世去世后,皇室返回冬宫,米哈伊洛夫宫殿逐渐荒废。1817年,普希金创作《自由颂》这首传世名篇。在这部诗作中,他提到了米哈伊洛夫宫:

        “当午夜的天空的星星/在幽暗的涅瓦河上闪烁/而无忧的头被平和的梦/压得沉重,静静地睡着/沉思的歌者却在凝视/一个暴君的荒芜的遗迹/一个久已弃置的宫殿/在雾色里狰狞地安息。”

        这里的宫殿指的就是米哈伊洛夫宫。他还写道:

        “不忠的警卫沉默不语/高悬的吊桥静静落下来/在幽暗的夜里,两扇宫门/被收买的内奸悄悄打开……/噢,可耻!我们时代的暴行/像野兽,欢跃着土耳其士兵……/不荣耀的一击降落了……/戴王冠的恶徒死于非命。”

        这里描述了保罗一世死于宫廷政变。当时,守卫米哈伊洛夫宫的是土耳其雇佣兵。

        1819年,荒废的米哈伊洛夫宫被改为军事工程学院,此后这座建筑被称为“工程师宫”。为了适应学生需要,对宫殿内部进行了改造。1838年至1843年,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名军校学生在工程学院学习。1895年,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将米哈伊洛夫宫改造为博物馆,1898年正式对外开放。在卫国战争时期,这里被作为战时医院。20世纪90年代初,米哈伊洛夫宫成了俄罗斯博物馆。

        米哈伊洛夫宫十分精美、壮观。宫殿的外墙四面用了不同的建筑风格,有法国古典主义风格,有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也有哥特式建筑风格。宫殿内的一些大厅仍保持着原样。比如,保罗一世皇后的小客厅是按原貌保存着,这个小客厅被一个半圆形的拱门分成了两部分,主基调是白色和红色,墙面和天花板布满了精美的图案,在红天鹅绒的墙面上,用金色的花纹作点缀,异常华美。保罗一世是一位虔诚的东正教徒,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祈祷。至今,在展厅内还可以看到当年保罗一世祈祷跪拜时膝下的那块小地毯,地毯的中间部分已被膝盖磨破。

        米哈伊洛夫宫最主要的特色是收藏了从12世纪到20世纪的俄罗斯本民族的美术精品。19世纪下半期“巡回画派”的作品是这里最重要的收藏。“巡回画派”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俄罗斯民主运动高涨,对俄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为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1863年,一批有才华的美术学院学生同只准画神话和宗教题材的学院传统决裂,退出美术学院单独组织起来,研究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成立了圣彼得堡“自由画家协会”,后来在1870年改为“巡回展览画家协会”。这个协会打破了当时美术展览只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展览的传统,不断到外省展出,因而被称为“巡回展览画派”。1871年10月,他们在圣彼得堡举办了首次画展,以后在其存在的53年中,几乎每年都举办巡回展览,共举办48次展览,展出地点遍及俄罗斯各地,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巡回画派”最繁荣的时期,有作为的画家都参加了这个组织,俄国绘画史上的代表人物如列宾、苏里科夫、瓦斯涅佐夫、亚罗申科等都是它的成员。“巡回展览画家协会”已完全取代美术学院,成为俄国绘画界最为重要的艺术机构。

        “巡回画派”的基本主张,就是坚持俄罗斯革命家、哲学家、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年—1889年)提出的“美就是生活”的艺术思想,反对俄罗斯艺术上的西欧化,强调民族特点,以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苦难为自己的责任,坚持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巡回画派”主张:艺术要有思想性,绘画艺术应该参加改造现实生活的斗争。他们的绘画揭露和讽刺俄国统治阶级,表现城乡贫民的苦难生活,塑造了一批鲜活的艺术形象。

        比如,米哈伊洛夫宫展出的巡回画派主要代表人之一、俄罗斯著名画家苏里科夫(1848年—1916年)的《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苏沃洛夫(1730年—1800年)是保罗一世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大元帅、奥地利帝国元帅。1799年,他率领俄罗斯和奥地利联军大败拿破仑军队,占领了意大利北部。接着,他又率领25000名俄罗斯军人从意大利北部翻越阿尔卑斯山,进行对瑞士的远征。俄军攻占阿尔卑斯山圣哥达隘口,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翻越阿尔卑斯山。这次翻越,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也是苏沃洛夫军事生涯的巅峰。对于这次军事行动,恩格斯曾说,这是“到当时为止所进行的一切阿尔卑斯山行军中最出色的一次”。苏沃洛夫在第二年即1800年离开了人世。《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这幅画作,就是展现苏沃洛夫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情景。画面展现的是如高墙一样横亘在面前的阿尔卑斯山和风雪交加、天寒地冻的险恶处境,以及苏沃洛夫与士兵同甘共苦、一起滚下雪山的场面。

        比如,米哈伊洛夫宫展出的巡回画派最为著名的画家列宾(1844年—1930年)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是米哈伊洛夫宫最为著名的画作。1869年,正在圣彼得堡绘画学院学习的列宾来到涅瓦河畔游玩,他看到拉平底货船的纤夫艰辛的劳作和苦难的生活,萌发出创作一幅表现纤夫苦役般劳作的作品。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学到伏尔加河畔写生,他又一次看到了一群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拉着沉重的平底货船,艰难地向前移动。在以后的3年时间里,列宾两次专门到伏尔加河,采访纤夫,进行观察和写生。1873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诞生。画中有11个纤夫,他们在炎热的河畔艰难地拉着纤绳。这11个纤夫,个个有名有姓,人物形象鲜明、表情逼真、个性突出,是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是对黑暗社会制度的无声控诉。创作这幅画时,列宾不到30岁。画作一经问世,立刻引发轰动,被称为19世纪7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此外,在米哈伊洛夫宫,有一个展厅只展了一幅画,这就是列宾的《国务会议》,该画长8.77米,宽4米。这幅画创作于1901年至1903年。为庆祝俄罗斯国务会议成立100周年,沙皇政府委托列宾创作了这一巨幅画作。为创作这幅画,列宾和他的学生为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国务会议的近80个官员做了肖像写生。在这个展厅里,正中整整一面墙悬挂着这幅作品,其他墙上挂着他们的肖像写生的部分作品。在这幅画中,画家坚持直率批判的艺术语言,以高超的技法,对政要进行了极为精到的刻画,俄国的执政人物并没有被美化,他们有的装模作样,有的妄自尊大,有的麻木不仁,有的心不在焉。就是对沙皇本人,也没有作过分突出的处理。

        比如,受“巡回画派”很大影响的画家艾瓦佐夫斯基(1817年—1900年)的《九级浪》。艾瓦佐夫斯基是一位亚美尼亚裔俄罗斯画家,以海景画著名。海上发生的风暴总是以第九级浪头最险恶、最可怕。船只在九级浪下,轻则摧帆断桅,重则船覆人亡。画家于1850年创作的《九级浪》,立意就是要表现风暴中的船员征服九级浪的无畏勇气和坚韧毅力,表现人与自然拼搏的顽强意志和壮观场景。狂风巨浪,呼啸而来,一叶小船,上下翻舞。人们为了生存,拼尽全力,挣扎于惊涛骇浪之中,既充满恐惧,又充满勇气。天空浓云重雾,透过云层的阳光洒在大海巨浪上,映照得灿烂透明,这给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以光明与信心。整个画面宏伟壮丽、气势逼人、色彩动人。这是一幅高歌大无畏精神的画作,这是一幅人的精神与自然伟力的颂歌。普希金曾称赞艾瓦佐夫斯基是海洋的歌手。19世纪70年代之后,“巡回画派”对艾瓦佐夫斯基的创作有较大影响,也使画家的创作更臻于成熟。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4(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2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