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上海 博物馆 上海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上海博物馆:全球视野 文明互鉴

        作者:admin2019-07-07 00:19:4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博物馆文创近年来已经成为文创行业的新风尚,大力推动博物馆文创研发也已成为博物馆的发展共识。与国外相比,我国博物馆文创起步晚,却展现出爆发式的发展潜力:目前中国的博物馆文创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除了故宫博物院的一枝独秀,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博物馆也成为后起之秀,积累了相当的市场份额与社会关注度。

        上海博物馆在文创开发上是先行者,早在1995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建立之际,就专门成立艺术品公司,重点经营文创。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上海博物馆文创也早已闯出一片天地,根据《2017上海市博物馆年报》数据,上海博物馆实现销售额3862万元,开发文创产品种类10000种,年度新增文创产品种类770种,尤其是配合“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更是成为年度热点。

        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藏品和成熟的运营模式培育了上海博物馆文创得天独厚的发展土壤,政府对博物馆发展的利好政策与大数据时代的新机遇让上海博物馆文创如乘东风,然而,在全国范围内博物馆文创开发井喷式发展之际,大量同质化的产品与发展模式也使原本不大的市场充满竞争,同所有其他的博物馆一样,上海博物馆也在思考着属于自己的“差异化”文创发展道路。上海博物馆是如何开拓思路、多元并进发展自己的联展文创产品的?

        2017年6月到10月,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引发了空前的火爆,该展览的展品是由英国官方选定、阐释的“百物”,每件都极具文化代表性,而其“以物述史”的独特魅力也使“百物”在一次次的巡展中成为一个成熟且有系统性的IP。上海博物馆围绕这一展览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例如古埃及圣甲虫及马特女神的变色T恤、以展翅的鸢鸟人形出现的女神伊西斯、以猫头人身芭丝特为原型制作的女神饼干等都在线上线下的销量与媒体曝光度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除了藏品本身的吸引力,上海博物馆在开发上也煞费苦心:早在展览开幕前半年,上海博物馆就启动了文创研发工作,不仅与大英博物馆寻求更加多样化的产品合作方式,还投入了大量精力挖掘围绕展览内容的时代信息与文化故事。

        除此以外,在这次文创的设计与发行过程中,上海博物馆也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在综合产品体系、预估顾客需求量的基础上,推出了全模式、多品类、价格区间广的180余种文创产品,其中自主研发的有60余种,以迎合顾客多元化的需求。漂洋过海的IP迎合了本土受众心理,上海博物馆将联展的文创属性发挥到极致,成功带火了一批文创产品。

        而这样的“联展文创”绝非个例,在2018年迪士尼米奇90周年之际,上海博物馆和迪士尼米奇进行了跨界合作,制作生产了“博物奇趣”系列文创产品。米奇与大克鼎、迪士尼与博物馆,看似毫不相关的跨界合作,将历史与现代、厚重沉稳与妙趣横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大部分博物馆文创产品只是简单地复刻或移用藏品元素的当下,上海博物馆与迪士尼米奇的联名文创更多考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将藏品的细节和气质融入了产品之中,而非生搬硬套,例如,在钥匙扣、耳坠的设计上采用了米奇的形象,其上的纹路则是大克鼎的波曲纹。

        这样的差异化路径非常适合上海博物馆的国际化基因,不仅利用了联展双方的品牌效应,拓宽了产品的受众,不同文明、不同领域的IP交融也赋予了文创产品更多的创意与活力。而上海国际都市和旅游胜地的城市属性,也为这样的“联展文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尽管如此,上海博物馆的“联展文创”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就包括和联展对方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的冲突与竞争,例如,迪士尼为自己90周年设计的周边文创产品和上海博物馆联名系列文创产品在用途等方面存在着重合的部分,无疑会对市场形成一定的分散效应。此外,在上海博物馆规模较大的联展、随展资源中,进行了较为完整文创开发的仅为少数,大多数随展IP并没有很好地被开发利用,也导致了诸如“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文创成功只是爆款,并没有在大众心中留下清晰的品牌印象。专业设计、营销人员的缺乏和尚不成熟的营销渠道和消费者培育,也使得上海博物馆文创在产品设计、营销维护上不尽如人意,无法培养出具有较强黏性的忠诚客户群。

        正如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所说:“一场好的展览能激发文化与创意的碰撞,一系列好的文创产品也能更大限度地扩大展览的轰动效应。”以一次次“临时性”的随展为核心开拓的文创产品,可以让文创与展览相辅相成,从而留下永恒的印记。坐落于国际都市的上海博物馆,正乘着全球化的东风,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在文明互鉴中探寻着自己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本文系“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成果)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7(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7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