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心摹手追 纵心笔端——水墨人物画写生随感

        作者:任惠中2019-05-21 08:36: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心摹手追 纵心笔端——水墨人物画写生随感

        老咪淘(国画) 任惠中

        到现实生活中画的水墨人物写生,不是对客观物象的描摹,不是自然状态的抄袭,它是观察、认识、分析、感悟的一个全方位的表现过程,更是一个体验、感觉、发现并能捕捉到的最鲜活生活本质的过程。写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寻找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生动内容,写其“生”。

        笔墨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笔墨的初始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一点一滴从生活现象中积累而成的。生活中的人物与现象,有些零碎无序,不那么集中、显现和突出,这对于我们以写实性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水墨人物画而言,就要学会梳理、归纳、概括和提炼,不断地从生活中去再发现、再挖掘、再表现那些存在于生活中的点滴笔墨元素,汇聚成一个整合完整的水墨人物形象。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可以汲取前人的笔法、墨法,但不是依据某一方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前人的观察方式和基本审美理念,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可能要比学一两招创作方法更本质。我们不避讳更不排斥已有且成熟的表现方法,并可广学博览。山水、花鸟、工笔、写意尽可细研精读,互切的某点就可能生出新内容,相叠之下可能产生厚实的气韵。思想活跃了,因为品读多了而不使头脑僵化;思路敏捷了,因为不局限于某一局部约束而眼界开阔;手法多样了,因为有了更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丰富的积累滋养出悟性,想出解决这一人物的水墨之“方”,反复锤炼下,在生动的现实生活里顺理成章生成了“法”,想方设法,因而就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独到之处。

        对写生中人物形象的个性造型、笔墨化造型,我们要执着,但不应偏执。在具体的实践中,你会发现很多以往司空见惯而不求甚解的问题,会有所新的发现和感悟,或有源流的思考,或有外延的奇思妙想,也就会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欲望。让这些朴素而厚实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笔落墨形而上,依形得势去壮形,依形壮形得造型。

        写生最怕以惯性的“眼光”被看待,那进入不了真实生活状态中的人物形态。也不要以“正常”的构图,或人为设计的动态构图、姿态、笔墨技巧及色彩去对待写生。在边远或少数民族地区写生,形象的独特和异样,尤其是很多服饰、道具、环境等等,繁杂凌乱、华丽多彩、结构细密,纹饰的矛盾和冲突,很可能正是我们找出新的丰富笔墨关系的条件和机会。所以,我们要有很好的墨色和墨韵,还要有很具骨气的线。骨线,要用来支撑和硬化人物的结构。

        心摹手追,探幽索微,纵心笔端。形象在比较中产生个性,服饰有时由繁归简,有时由简展繁。由繁归简是把细密的图案、装饰等,做归纳的笔墨化,有山水的皴法融入,有花鸟的勾填植入,繁琐多了需要整理,需要以一代十,需要归顺到与形象、服饰特征一致的层面。而有些简约的服饰则需要由简展繁,要丰富,要画出已显示的衣纹样式,更要写出内在的内容,以结构画出存在,以笔墨的结构写出气韵的节奏和气象。以此打破心中的四壁,寻找到自由的方向,有些看似率率的草逸之笔,却在透露出一种真真的感悟性。

        当然,当我们在不同时间面对同一人物时,这一人物的形态也应有不同的笔墨效果。因为每位画家对人物的印记是不同的,对传统的传承和理解也不同,因此他们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传统不仅在绘画、史料文字和文学作品中,建筑、生活物件及各个方面也都留存有明显印记,因此留在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笔墨趣味、精神气质等也都会有所不同,如此才能产生多样面貌的人物画作品。当然,现实人物的一切存在都有其内在道理,而自己的笔墨语言能力无论强弱,也是真实的流露,所以大可不必在写生的过程中面面俱到。线与墨、线与线、墨与墨……在这种相互咬合、反复实践中,逐渐地使笔墨具有生动的表现力,完成人物造型的笔墨化。

        在艺术创作中,有想法、有闯劲、有胆量,不一定都能表现出来,即使能表现出来,也未必完善成功。但没有想法不想去突破,不敢去打破一些习惯性的陈规,就肯定没有成功的可能。有了想法,值得肯定,但更需要完善,需要使想法变为现实,使想法变成具体内容落在画面里。笔墨中的用笔用墨,看起来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其实深含着更多的艺术修养。艺术家对中国传统笔墨的认识深度非常重要,简单的理解会影响我们笔墨的含量,草率的运用会养成油滑的陋习,我们应在大量并勤奋的临习中,去体味中国传统笔墨的优秀内涵,在反复的写生实践中,去锤炼出最适宜自我表现的笔墨语言。不要害怕失败和挫折,因为我们去写生的目的就是面对自然状态的人物,在反复实践中去探索、去摸索,在长年的写生积淀中,在繁多的积累中,一点一滴地成就自己……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4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