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展会活动
      分享到:

      茹古涵今更无疆——“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呈现“水墨现在”

        作者:高素娜2019-04-28 09:51: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清华(纸本水墨) 104×104厘米 1998年 林蓝

          (2/2)甲骨文·图腾(装置) 2017年 陈楠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4月20日,由深圳市政府主办,深圳画院、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承办的“第十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暨“第九届深圳水墨论坛”在深圳开幕。此次展览和论坛以“水墨现在”为总主题,旨在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水墨艺术的时代特征,包括传统水墨语言的当代性转变、水墨在时代背景下的自觉革新、水墨的当代转型和当代艺术对水墨元素的呈现,以及深圳本土水墨40年的成果等。展览由深圳画院名誉院长董小明担任总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美术》杂志主编尚辉、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深圳画院副院长杨晓洋分别任“揽古烁今”“笔墨至式”“水墨无疆”“四十不惑”4个主题展单元策展人,共展出96位海内外艺术家的300余件作品。

        将“古”意揽于当代

        水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水墨的发展变化映射出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近现代以来,水墨画在发展中虽然延续和弘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价值,但今天的传统水墨画也面临着如何表现当代生活、体现当代精神、实现当代人审美价值、拓展表现领域等与时代同行的任务,如此才能与当代社会相协调、与当代文明相融合,才能实现水墨在当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

        在华·美术馆的展厅中,邱挺的《水泉院》、林海钟的《闲云图册十开》、徐累的《五彩石》,日本艺术家金泽友那的《Your Color #02》等,都以各自的方式彰显了传统中国画中的“古”意,但这些“活泼泼地”现代水墨作品并非“古中新”,而是“古而新”,“古”与“新”被艺术家并置甚至融合,充满了开放与包容的能力。在展陈设计上,亦可见策展人对观者欣赏情景的建构,尤其是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卷与册页在展览中精心铺陈,打破了作品与观众的诸多隔膜,将“古”在不知不觉中化为可亲可近的东西,使艺术还原回当代生活之中。

        “面对中国画概念生成的100年与水墨画概念确立的40年,其演进的主线就是‘被改造’,被改造的目标是希望其不要成为遗产而被铭记,是希望其鲜活地生长在艺术的生态里。因此,我们看到的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水墨画,都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优化与修正。但同时问题也在出现,就是我们慢慢淡忘了它的精神实质与技法精髓,于是近年又启动了‘召回’模式,开始重新重视那些曾经所谓过时的东西,那些以‘古’的名义穿越时间的东西。”吴洪亮说,“揽古烁今”即意在将传统揽于当下,进而点亮现在与未来。

        水墨场域呈现“无疆”之态

        20世纪初以来中国画的改良与革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水墨画的变革。“这一变革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以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代表,在水墨画传统中寻找力量,结合现代感受,寻找新的突破口进行革新,稳步推进水墨画向前发展。二是以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等人为代表,借鉴西洋画法中的古典方法和现代主义方法来革新水墨画,在中西融合中实现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他们各自都创作出了现代水墨画的上品佳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说。

        杜大凯的《高山厚土任逍遥》、刘巨德的《故土》、刘进安的《一个故事》、樊枫的《佛罗伦萨》……展览中的这些作品也正好验证了陈池瑜的观点。艺术家们虽然沿用了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的概念,但他们又不唯笔墨是瞻,而更注重对造型、图式、色彩等原本不属于中国画本体语言的视觉元素的探索。“尤其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画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对具有现代视感特征的艺术元素的汲取与融入上,并适度参照和借鉴了欧美的现当代艺术理念。如果说此前的文人画笔墨着眼于笔墨个性的形成,那么,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画则试图运用已有的文人画笔墨来创造与造型、图式、色彩的个性化结合,是‘笔墨+造型’‘笔墨+图式’‘笔墨+色彩’并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个性创造。”尚辉认为,“笔墨至式”已成为中国画现代性转型的基本路径与范式。

        此次展览总主题“水墨现在”考量的是水墨画的当下发展。毫无疑问,当前的水墨创作已进入“无疆”之态,水墨的边界、身份、定义等都在纷繁变化。许多艺术家虽然选择以当代水墨来表达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思考,但他们的作品又迥异于传统的水墨媒材,有时虽然沿用传统的媒材,但表达的观念又和当代社会有着密切关联。如陈楠的装置《甲骨文·图腾》、范勃的微声影像《呼吸》、李邦耀的互动装置《山水谱》……这些灯光装置、声音装置、水墨影像、水墨多媒体已从二维走向三维,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因而也使水墨走向了更广阔的公共空间,产生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水墨场。

        水墨表达的深圳探索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成为国内水墨作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跳板及临时栖息地。虽然本土从事专业水墨创作的画家寥寥无几,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圳逐渐会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深圳水墨画创作也从无到有形成了一支逐渐成熟的、多元的美术创作队伍。“此次‘四十不惑’单元即选择了40位深圳本土艺术家的40件作品,试图见证深圳水墨发展所形成的艺术品格与时代气质,以期以深圳水墨的演变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杨晓洋说。

        已在深圳生活多年的许丹斌常常感动于深圳的脚步之快,那些高楼大厦、地铁、高铁的建设场景让他从心里敬佩这座城市的劳动者。“那些攀天立地的钢筋水泥、规模庞大的脚手架,常常令我思考如何运用传统绘画来表现当代主题、表现当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也希望能在具有美感的形式技巧之间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作为深圳画院签约画家,许丹斌此次参展的《成长系列·祥和的曙光》即描绘了地铁的建设场景,他在创作上强调用线突出画面的视觉效果,寻求鲜明的、有张力的水墨画的“现代性”与“书写性”表达。

        深圳画院青年画家苗瀚文也一直在研究水墨与都市的关系,喜欢用水墨表达自己的思考。在谈及作品《品味80后》时,苗瀚文说:“我更多是将视角转向日常生活,寄情于物,通过对于衣物、鞋帽等家庭生活中物品的精心组合与描绘,委婉地表达年轻人(特别是“80后”一代)对于逝去青春的怀念、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现状。”

        据深圳画院院长徐章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画院在中国画革新的具体实践中,从提出“深圳画家画深圳”“城市山水画”“都市水墨”课题到都市水墨研究所在深圳挂牌,不断地拓展水墨艺术的表现域,同时又以开放、包容的多元格局,探索创新水墨艺术的表现力,为打造水墨艺术的“深圳画派”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7(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