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艺术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批评家视野与批评的媒介

        作者:李亦奕2019-04-22 09:16: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武汉美术馆“青年批评家论坛”作为一个品牌论坛,自2012年创设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该论坛旨在聚合时代新生的青年批评家群体,从多角度对当下的艺术生态与艺术实践做出评判和梳理。4月12日,武汉美术馆以自主策划品牌展览为立足点,组织举办了第五届青年批评家论坛。论坛现场,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批评家的视野与批评的媒介等问题展开探讨,现摘选部分观点如下。

        扩大批评家的视野,最关键的不是知识系统的更新,而是经验的更新。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批评的资源仍然是非常专业化的,不够深入到更广阔的大众文化或者是社会现实当中,这局限了我们探讨的领域。

        批评如果仅仅是针对行业内部,其实是无效批评,它的成果如何传递给大众,变成真正的社会知识生产,这需要批评家具备一种介入和建构的能力。

        ——王鹏杰(批评家、策展人)

        批评家怎么样为自己创造一个中立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可以建构多种不同的身份,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共教育的讲座者,比如说批评家是否也可以变成一个策展人,多元的身份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某种平衡。

        进入图像化时代,人们往往很难静下心阅读文字,而是更愿意读图,现在应该考虑批评是不是只限于文字,或者可以通过多元的媒介,比如说影像媒体等形式来形成思想的表达。批评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形成跨界,对于文字和图像进行重构和利用。

        ——姜俊(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理论工作室研究员)

        批评的理论建构不成功肯定是批评家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艺术本身的问题。在批评时,不仅仅是批评艺术家或是艺术家的创作,更重要的是用批评来显示自己的价值观,即在写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历史观、哲学观、艺术观建构起来。

        好的批评肯定是很有思想史价值的,肯定是常读常新的,这种思想史的价值永远不会过时,是永恒的。所以,不论批评家的视野和批评的媒介如何多样和丰富,批评家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自身的诉求才是最重要的。

        ——魏祥奇(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策展人)

        由于自媒体和网络的发展,媒介成了一个主体,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直接控制了批评的生产、传播,甚至消费的整个过程。批评家的身份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泛化。我们可以更多地从他的社交朋友圈,从他的只言片语的留言、转发或点赞中,看到其批评的立场,这种媒介化的快速传播形式直接改变了批评的样态和批评的性质。

        这种互动性方式把时空距离拉平了,更能反映出真实的批评生态。这种趋势使得批评越来越走向公共性,造成了社会舆论场,从一个很小的艺术圈或者批评圈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场域中去进行讨论,这对于艺术的公共教育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进和激发作用。

        ——艾蕾尔(清华大学博士、批评家)

        交互性是新媒介最核心的特点,但是批评家在交互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思维和沟通,涉及比如说版权问题或者抄袭问题,这是需要进行保护的。同时,需要警惕随之而来的批评随意化、情绪化的问题。

        当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批评,或者说新媒介需要什么样的批评?一是需要真正有口碑的批评。二是需要专业化的批评。不是随意化的批评或者网络水军式的批评。三是需要有挑战性的批评。

        ——谢慕(雅昌艺术网总编)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1(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6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