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石少华:为人民留影

        作者:周洋2018-10-22 09:29: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石少华

          (2/2) 白洋淀上的雁翎队(摄影) 1944年 石少华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石少华(1918年—1998年) 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摄影家。从事摄影工作60载,石少华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敌后根据地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作品题材丰富、主题突出,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载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今年,正值石少华诞辰100周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此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也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展览举办期间,石少华的家属将珍藏多年的石少华不同时期的200幅摄影作品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石少华自学生时代起便热爱摄影, 在校期间受先进思想的感召,于1938年携照相机从香港奔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抗大高级军事政治研究队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石少华作为抗大先遣队摄影记者随校迁往晋察冀边区,随即被调往冀中开创摄影工作。抗战期间,他多次深入敌后,化险为夷,拍摄了很多震撼人心、细腻深刻的艺术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石少华长期主持新闻摄影工作,后来又成为全国摄影界的主要负责人。他先后参与筹建了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中国图片社、新华社摄影部、中国照片档案馆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为中国摄影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革命的生活和斗争紧密结合,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是石少华摄影作品的显著特色。他作品的艺术力量包含在艺术形象的生动真实之中,丝毫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感,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获得了较为完美而和谐的统一。石少华在战争年代里深入军民,参与到他们的战斗和生活中,敏锐捕捉典型形象,从现实生活中广泛多样选择创作题材,鲜明而又深刻地去反映时代本质,表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气氛。同时,在表现方法上大胆精心,他的作品一般都很生动有力,构图也严谨优美。他经常和同志们谈起,在摄影创作上不要做靠偶然性的成功,而要从千锤百炼中去掌握成功的必然规律。他还说:“凡是好的作品都是在实践工作中、在连队里、在战场上产生的。”正因为如此,他历年创作的很多作品,不仅有着珍藏的历史价值,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就是石少华在抗日战争时期拍摄的一幅十分经典的摄影作品。这幅作品不仅真实记录了当时战斗的场景,同时还富有摄影艺术的美感。照片中,几十条小船排成整齐的“人”字,由近及远,徐徐前行。天空中紧压的风云与地面上“人”字排开的水上游击队相呼应,整个画面的色调浓重而凝练,有利传达出一种扣人心弦的严肃、紧张的气氛。类似的经典作品还有《地道战》《飞檐走壁》等。总之,在他的镜头里,人物形象朴实无华,而蕴于其中的硝烟和艰险,至今依稀可辨。

        “石少华先生的摄影作品一次又一次地把艺术创作‘题材’的意义凸现出来。用照片直接呈现战争,努力唤起广大民众的民族自尊。摄影家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生活的真实把握,使得他的作品经过漫长岁月,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堪称不朽之作。石少华先生以艺术生命的光华为民族留影,为时代留影,为人民留影,为党的事业记录辉煌的篇章。他的一生,为中国摄影的宏伟大业而呕心沥血,为国家、为民族大义的弘扬而矢志不渝,印证了老一辈艺术家卓越的艺术精神。”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这样评价道。

        除了摄影艺术创作,石少华也十分重视摄影人才的培养,以发展摄影队伍。1940至1948年,石少华和他的战友们先后在冀中军区、晋察冀军区和华北军区举办摄影训练队和训练班,课程有摄影常识、新闻摄影、暗室技术、照片上色4个方面。面对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且又从未见过照相机的战士们,石少华既要讲述摄影理论和摄影技术,还要给学员们做示范,手把手地带领学员进行实践。当时的摄影器材奇缺,几个人共用一台相机, 由于胶卷少,只能进行空拍练习,暗房是老乡家的饭桌,蒙上布,人钻在里面冲印照片。与此同时,紧张的战斗形势也给摄影造成了很多困难。在漫长艰辛的抗日战争中, 石少华和战友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时刻注重摄影队伍的培养,经过精心的培训和战火的考验,新一批摄影人才在硝烟中成长起来。这些学员毕业后,分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战场,成为中国革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摄影事业的中坚力量。

        石少华在从事摄影实践的同时,也注重对摄影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他反复强调中国“传统艺术经验”的形式感、“兴观群怨”的使命感及其在摄影艺术中的内在结合。“摄影艺术的确是外来的,但是‘形神兼备’‘意境’等中国独特的美学原则, 以及‘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虚实相衬’等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及其理论,早已广泛运用在摄影艺术中了。”他的一生印证了其所说的:“追求艺术与追求真理一样,需要付出许许多多的牺牲。作为摄影家,我们用照相机记录下来的每一个伟大的瞬间,构成着人类的永恒生命。”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6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