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中国设计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严长元2018-09-09 08:47: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1/4)平仄·景泰蓝提盒 傅军民

          (2/4)OBJECT #ET2-B9 张周捷

          (3/4)信念种子录取通知书 胡贤明

          (4/4)见己·燃 裘洁佶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作为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之一,丹麦与中国的关系发展顺利,并于2008年确立了中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丹两国除了巩固传统领域的合作外,也在设计等文化领域挖掘新的潜力。日前,在中丹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十周年之际,丹麦创意商业杯邀请中国经济日报社旗下《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举办“2018丹麦创意商业杯·设计中国”特展和首届“中丹设计对话”等活动。31个(组)中国设计师(团队)的近百件作品亮相哥本哈根,涉及时装设计、陶瓷设计、首饰设计、家具设计、文创设计、数字设计、视觉传达设计7个领域,堪称中国设计在北欧地区规模最大、种类最多、参展作品最丰富的一次专题展览,呈现了一个自信、包容、发展的文化中国形象。

        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过去了,曾受西方现当代设计影响的中国当代设计发生了哪些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面对早已扬名世界的丹麦乃至北欧设计,中国设计如何做到既有国际视野,又不亦步亦趋,而是具有自己的特色?对内要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设计何为?此次展览作品在促进中丹两国文化深度交流的同时,也许能引起中国设计界的思考和探索。

        多元化发展的中国设计

        选取中国古人对于海底未知世界的想象之作,半纪实、半创作的故宫绘画《海错图》为创作素材,通过当代语汇和新技术的再次演绎,以宣纸为媒介折叠,再用精确的激光模切产生悬浮的东方空间、光的叠影、水的幻象……设计师吴桐通过这个像立体的杂志更像微观建筑的作品,向丹麦观众展示了北京紫禁城的“海底世界”。

        学习工业设计的“90后”龚华超,在读大二那年遇到一个难题:在笔记本电脑上输入大量数据时,苦于没有数字小键盘而输入速度很慢,于是他想到,苹果电脑的触摸板面积不小,能不能把它变成一个“数字输入键盘”?虽然计算机老师否定了他的想法,因为常用的触摸板只能识别方向,无法分辨位置,但是龚华超没有放弃,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他的厚度仅0.22毫米的Nums超薄键盘因此获得了德国红点设计大奖、日本good design设计大奖等多个奖项。

        如果说上述第一个例子尚包含着西方民众对于古老东方国度的好奇,那么第二个例子则代表了当代中国设计走向生活、追求原创的努力。

        数十年前,以中国设计师为主导的品牌或产品还不多,中国时尚消费品市场以国际化的审美标准为主导的行业跟风现象比较普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设计师的队伍在壮大,水准不断提高,表现手法更为多元。在本次展览上,国内知名服装设计品牌“例外”,将历经几个世纪风雨洗礼的宋代湖田窑古瓷残片重新打磨后,以髹漆工艺再造边缘的陶瓷作品《重生》,基于古老的香水技术,通过一台可以计算、分析、模拟和存储场景气味的交互装置,探索关于感官界限、嗅觉的存储和再现的新体验的交互设计等等,均亮相本次展览。

        “‘设计中国’丹麦特展正逢其时。” 中国驻丹麦大使邓英在致辞中表示,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此次展览为加强中丹在创意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增进文明互鉴、互利共赢做出了贡献。丹麦王子约阿希姆不仅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览,还与每一位中国设计师亲切交流。他表示,非常欢迎中国设计师的到来,希望两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他也十分乐意看到创新的解决方案,中国的设计师们正用全新的方式改变着世界。

        “中国设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步入了世界舞台,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正在为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锐意创新、不断努力。”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丁士的致辞掷地有声。

        融合创新难题的中国解答

        在哥本哈根街头,一处橱窗、一面广告招贴,甚至一个下水道井盖都体现出这个设计王国的品位和水准。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力告诉记者,这是在北欧展示中国设计规模最大、展品最为丰富的一次设计展,传达了中丹之间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理念。那么,这个展览背后所反映出的中国当代设计的现状是怎样的?《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钱竹指出,首先通过设计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水准,其次是提升了中国制造的水平。这是中国当代设计的特点,也是向西方观众展示的背景所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艺美术”与西方的设计新概念、新技术产生了强烈碰撞,中国设计从传统社会以手工为主体的方式,演变成为大工业社会以机器生产、批量造物为人服务的方式,中国人的生活由此进入到一种新的审美形态。近年来,“本土设计”和“设计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东方风格、活化传统、数字化、高科技被设计师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设计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活跃状态,也面临创新难题。

        “70后”设计师傅军民在业内以传统中式家具闻名,这次携其2014年正式推出的“平仄”家具来到展会。由于运用了竹编和榫卯等工艺,《竹嵌几何屏风》根植于传统竹丝镶嵌工艺,很好地应和了东方人内心对于竹子的特殊情感。“传统家具需要延续传统技艺,也需要结合当下审美需要,再去创新创造。”傅军民的努力表明了当下中国家具设计的融合创新难题。

        如“平仄”一样,许多品牌及设计师选择了用传承为内核来创新,将中式风格所蕴含的元素结合当代生活进行设计,高端女鞋品牌Sheme就是其中一员。这是一个以中国文化为灵感做原创设计的高端女鞋品牌,它专注于研究中国精湛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如蜀绣、皮编结扣、玉石镶嵌等,与国际最新时尚完美结合,创造了富有“东情西韵”的“行走的艺术”。

        “80后”欧敏捷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被意大利时装大师乔治·阿玛尼选中,她成为第一位站在米兰Armani剧院秀场的中国女装设计师,从2017年春夏系列开始,其个人时装品牌“RICOSTRU”正式进入世界四大时装周之一的米兰时装周的官方名单。此次她带来的作品是有着“中国工厂”主题的服装,“东方极简”的视觉审美、锋利的裁剪设计、创新的技术研发,材质和设计无不体现出“工业感”和“未来感”。由于生长在广东这个中国最早进入现代化工业进程的地区之一,感受到一个又一个的工厂区、面料批发市场和科技公司不断崛起,她的作品无疑代表了这一代年轻设计师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设计感受。从自身文化生活中生发出的设计灵感,或许正是其作品受到国际关注的原因之一。

        对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不仅是中国设计师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与丹麦设计师工作室交流的过程中,当地知名品牌Normann  copenhagen的实践足以说明,善于从文化深处挖掘,就能把握先机。其创始人、设计师JanAndersen 和Paulmadsen于今年5月刚发布的当代设计系列产品,包括纺织品、餐具、小雕塑、灯具等300多件物品,就是从哥本哈根最古老的游乐园Tivoli garden得来的灵感。“我们捕捉到了游乐园迷人的魔法和文化遗产。”他们说。

        “走出去”背后的中国自信

        本次展览中,首饰设计师巨琳的“童趣”系列是携其6岁的女儿共同演绎的,其作品灵感均来自于孩子的涂鸦。“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中间会有亲人、朋友的陪伴,但最终还是要自己走完所有的节点。和孩子相处的时光,特别是他们的童年,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最想留住的。”其语言体系与当下机器化大规模生产的首饰产品有本质的不同。这一系列打破了产品设计者和消费者这两个角色的固有概念和思维模式,将亲情的链条紧紧相连,显得十分独特。

        而通过Talking Data 人本实验室的数据科学家和分析师在“中丹设计论坛”上的演讲,人们了解到,这个基于大数据收集后的设计,源于北京胡同中的所见所感。一方面,传统建筑体现了祖辈设计师的人居思想和审美品位,蕴含着古老的设计智慧,另一方面,技术更新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在此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商业服务的不足,外界的感知也不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验,为北京胡同的有机更新提供支撑,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胡同之美、城市之美。

        不同的土壤滋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审美,但“如果脱离了和人的关系,而大谈所谓的形式美,设计是苍白的”。上述参展案例无一不说明,中国设计在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走进生活。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从个人家庭的记忆到都市生活的有机更新,设计的生活味道越来越浓了,设计深度融入生活的趋势也越来越强了。虽然仍存在“为设计而设计”的现象,但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注意到设计与人、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在发展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维度。

        这是交流与开放的成果,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大家感慨,哥本哈根商店里随便一本图录都很悦目,大街上要找一块丑的招牌也不那么容易。丹麦的设计注重选材和简约令大家印象深刻。丹麦创意商业杯CEO拉斯姆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与进入美国、欧洲市场一样难。最重要的是怎么讲述丹麦设计的故事,其实也是丹麦文化的故事。”他举例说,瑞典的宜家家居刚进入印度时出现了排长队购买的情景,而韩国单曲《江南style》在全球流行时, 日本人就不感冒它。因为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是第一位的,只有对自我文化的自信才有好的设计,也才有好的市场。

        在展览举办期间,中国设计师们接到了多个订单的需求咨询。比如,有当地商家邀请翡翠吊坠项链《部落记忆》等进商场销售,还有哥本哈根当地的点心生产商,背着样品前来咨询在中国生产包装盒事宜等。这些都是西方观众对中国设计的极大认可。

        此次参展的设计师多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既有国外留学背景,又接受过国内的传统教育。策展人章菊感慨道:“我们此行的初衷是希望中国的设计师更多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让中国设计真正走出去。归途中很多设计师们心中已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回国后重新出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展览活动中,尚在改造之中的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克服了人员少、事务多等困难,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说明,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文化是融合互鉴的重要基石。中国设计未来可期,中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下一个十年更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94(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41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