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河北 书法 河北 教育出版
      分享到:

      变革传统模式 开启艺术天性——浅议河北美院书法教育改革

        作者:吕金光 2018-09-04 00:28:45 来源:美术报
        变革传统模式 开启艺术天性——浅议河北美院书法教育改革

        陈阳静(河北美院) 书法

        书法学院教育是当代书法热一道无法回避的风景,从本期开始,本报书法版将对中国高等书法教学进行系列跟进报道。

        ——编者按

        河北美术学院致力于书法教育改革,以艺术审美与书法创造力培养取代匠技式培养,大胆创设以行草书教学为中心配合各学科理论教育的崭新模式,为高等书法教育改革探索新的道路。当前高等书法教学模式的建构,尚处于不断探索、实验的阶段,相比较其他艺术门类而言,书法由于强烈的文化属性,其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也就充满了更多挑战:一方面,它需要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它还需与时代相结合,实现书法的当代性。作为一所本科层次的高校,河北美术学院的教育模式对现有高等书法教育理念、模式的超越是令人瞩目的,现就河北美术学院书法本科专业创设以行草书教学为中心配合各学科理论教育的模式谈谈笔者的认识。

        艺术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能高度发扬精神主体的创造性,将形而下的语言图式转换为形而上的精神境界,以可视的形象实体激发起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欲臻至斯境,除了熟谙艺术创作的法则,更多则是来源于对艺术的领悟和感受,毕竟当今艺术所追求的是不傍旁人、戛戛独造的艺术主体。河北美术学院以行草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艺术精神为主体,进而贯穿于社会需求,以辨证的视角看待两者的关系,实现艺术悟性的开启和社会需求的双方面需求的双赢。崔瑗《草书势》云,“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草书本于实用,因战事频繁,不得不而对旧字进行删略用于急迫之时,然自斯以降,草书逐渐因其灵动奔放、不拘一格给了书法家极大的自主创造的空间,成为书法中最具有艺术性的字体。相较于草书,篆、隶、楷书的实用性更强,其艺术性就不得不相应地减少,而草书则逐渐成为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和享受。赵壹在《非草书》中论道:“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赵壹生活的时代,草书已经在社会上广泛地流行,也逐渐从“临事从宜”的实用性过渡到纯审美的艺术性。赵壹的这篇文章主旨虽然是站在儒家教化的立场上来批判草书,但它非但没能遏制住草书发展的蓬勃之势,反而让千载以后的我们十足地领会到当时人们学习草书的那种如痴如醉的状态。像这样巨大的魅力,是其它字体很难做到的。草书的兴起实际上赋予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性。它冲破了书法长久以来被作为一种实用的书写手段的束缚,使书法家们得以将自己的艺术才情注入其中,从而把书法真正提高为一个审美的、无功利的艺术。唐人的草书可以说是草书中抒情性的典范。由此可见,在书法教学中,草书的临习与创作过程对学生艺术才情的调动是其他字体没有办法相比的。

        另外,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大力强调对行草书的教学模式也源于社会的需求,无论是从技巧丰富性还是视觉的冲击性而言,行草书更为满足大众的心理,行草书远比篆、隶、楷这类静态书体更为吸引众人的眼球。从历届展览来看,入展的行草书作品远胜其它书体,而社会上也普遍以行草书作为衡量其艺术水平高下的判断准则,这无疑也是推动河北美术学院推进行草书教学实验的缘由。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一方面把握住了书法艺术中行草书作品的审美性,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行草书在社会上的需求,故而在其教学理念上,开创了以行草书教学为中心配合各学科理论教育的崭新模式,无疑显示出对行草书的深刻认识。

        河北美院在本科一年级就让学生临摹,诸如《冠军帖》、怀素《自叙帖》《大草千字文》、《淳化阁帖》、黄庭坚《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传》、王铎草书等大量古代经典大草。其并不在意于点画动作形态的完备,而是继承了晚明以来的临帖风气。董其昌曾经说过,“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但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只要书法能打开“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中的“离”字,那么书法艺术教育的多元性也由此展开。河北美院书法专业二年级的时候,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行草书的深化与拓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书家及法帖、确定主攻方向,不再宽泛进行训练,而是分方向深入研究,将书法实践与书法史、书法理论有机结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书家进行临习创作。临创结合小班化讨论,及时指正创作临摹中存在的偏失。不仅在本科一二年级中解决了行草书的临创问题。而且为将来进一步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传统教学的经验来看,没有良好的篆隶楷基础如何能够写好行草书?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固有的教学往往注重临摹的精准,排斥书写者的个性。强调法度的森严,忽视书家的性情。这种临摹教学方式能够带给学生什么样的审美认识与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模式下,所有的个性都让位于共性,学生亦步亦趋的模仿中,看不见个人的影子。在创作中也都是临仿的作品,这种教育的意义又在于何处?河北美院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练习草书,不受法度的限制,尤其能够激发起审美的意识。打破先由篆隶楷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各种匠气、怯弱、拘谨的弊端,突破固有的语言图式,创造鲜活的生命形态。其目的在于造就学生的艺术情怀与对学生艺术天性的挖掘,避免学生艺术天性的弱化与僵滞性,努力发挥他们的艺术天性的优势,使艺术才情得到充分的展示。

        大多数院校着力培养的是所谓的综合型书法人才,希望学生在能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行、草、篆、隶、楷的平衡训练。本来这种设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着重重的阻碍。且不说院校对理论水平的培养,人文通识的教育。在四年的书法本科教育中。多数院校首先设定的目标是将篆隶行楷的基础打好。一般而言,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大多是篆隶楷之类,偏静态的书体,而对行草书的要求则放在了三四年级,以平衡化的教学方式来束缚学生的学习。稳定逐步的推进固然是可取的,但是由于稳定逐步形成的一成不变,僵硬不化的教条主义教学则是十分危险的。许多高等书法院校,在教学上正是存在着诸如此类的弊端,无论是篆隶楷,还是行草课程充斥着大量的临摹。实际的创作课程少之又少。一方面,课程的平衡分布意味着学生在各种书体上都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去领会其中的风格特征及其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临摹课程的设置,对学生如何将古人法帖的元素融入实际的创作中,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对教师而言,其教学任务轻松了,但对学生来说就十分不利。河北美术学院在高等书法教育中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书法院校的教学模式,对高等书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教学上的改革,在课程的设置上颇为独到。在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中,就有大量的行草书课程,而且行草书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较之于篆隶楷书来说,所占比例提高至百分之七十。而且创作的课程比例也提高了不少。传统的教学模式观点认为,篆隶楷是行草书的基础,顺着这个思维,学生专业学习一开始接触的就是篆、隶、楷这些书体,但从书体演变的历史来看,其实楷书是最后形成的,传统书法教育以篆隶楷为先的模式,未必符合艺术史的发展,也未必符合高等书法专业的教学。河北美院在课程上的独到安排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教育提供了可能。河北美院在教学上大刀阔斧的改革,注重突出行草书的创作实践,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短短的时间里,入选中书协的展览的人次多达百人,其余的展览获奖入选的则不计其数,十一届国展中,河北美院更是有多位入选。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1(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9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