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北京 画廊 北京 展会活动
      分享到:

      徐冰:思想与方法个展在尤伦斯开幕

        作者:admin2018-07-22 09:24:31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1/12)

          (2/12)徐冰于北京大兴采育乡古籍印制厂制作《天书》,1988。

          (3/12)徐冰,《鬼打墙》,1990-1991, 综合媒材装置,宣纸、墨、土、石,中央拓片

          (4/12)徐冰,《艺术为人民》,1999, 综合媒材装置/旗帜,电脑喷绘

          (5/12)徐冰,《五个复数系列:田》,1987,黑白木刻联印,油性墨、中国皮纸,55 × 68.7 cm

          (6/12)徐冰,《天书》,1987–1991,综合媒材装置,尺寸可变。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渥太华,1998)展览现场

          (7/12)徐冰,《熊猫动物园》,1998

          (8/12)徐冰,《A,B,C。。。 》,1991,陶装置。布朗克斯美术馆展览现场

          (9/12)徐冰,《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1995-1998,综合媒材装置,尺寸可变

          (10/12)《何处惹尘埃》,2004,粉尘。威尔士国家美术馆展览现场

          (11/12)《蜻蜓之眼》(静帧),2017,影像,81分钟

          (12/12)《荣华富贵》,2011,66万支 “1st class” 牌香烟,尺寸可变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2018年7月21日至10月18日在大展厅、中展厅、甬道和大堂呈现个展“徐冰:思想与方法”。本展览是徐冰在北京地区最全面的回顾性个展,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囊括以版画、素描、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为形式的六十余件作品。

        此次展览为UCCA大展厅改建后的首个大展,展厅中呈现徐冰所有主要系列的作品,以勾勒出其艺术探索的完整轨迹。此次展览标题“思想与方法”也正源于在回溯式呈现徐冰艺术创作全貌的基础上,通过作品来展现徐冰的艺术方法和他保持不断思考的动因所在的展览理念。

        在此基础上,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以呈现艺术家创作思想中的重要转折点。《天书》(1987-1991)、《鬼打墙》(1990-1991)、《背后的故事》(2004至今)等作品展示徐冰对于意指系统、文本性与语言困境的冥思,《A, B, C…》(1991)、《艺术为人民》(1999)与《英文方块字书法》(1994至今)等作品记录了艺术家在文化杂糅、文化差异和跨文化语境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作品《烟草计划》(2000至今)、《凤凰》(2008)、《地书》(2003至今)以及艺术家的首部电影长片《蜻蜓之眼》(2017)则共同探讨了在过去的百年间席卷中国及整个世界的经济与地缘政治转变。此外,展览还将展出徐冰于中学时期摹写的《多宝塔碑》临帖(1971);艺术家依据北宋郭熙的作品特地为UCCA创作的“背后的故事”系列新作《树色平远图》(2018)也将在大展厅中呈现。

        作为在国际舞台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徐冰以其持续不断、数量蔚为可观、类型涵盖宽广的艺术实践深入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书写。徐冰始终对自身所处的时代保持高度敏感,其作品与当下社会文化现实联系紧密且发人深省,正如他所言,“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徐冰的艺术创作在多条不同线索上交叉进行,从早期研究的文化、语言及传统知识体系,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纽约后开始关注的跨文化与全球化议题,再到本世纪对于不断飞速发展的社会新现象的探讨,他始终专注于寻找新的艺术方法以回应新问题;其创作概念严谨,媒介多样,艺术表达清晰明确,在世界当代艺术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也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整体面貌的构成,某种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缩略图。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北京山区插队务农的徐冰与当地农民和知青共同创办了手工油印刊物《烂漫山花》(1975-1977),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对于汉字间架结构设计中所蕴含的社会政治涵义的认识,而乡村民俗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土壤;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徐冰创作了以《碎玉集》(1977-1983)为总题的袖珍木刻版画,并对版画语言特性进行创新探索,其作品《五个复数系列》(1987-1988)具有突破性的实验特质。这些早期的尝试和探索为艺术家其后更具观念性特征的艺术创作做了准备。

        八十年代末期,徐冰创造出并无意指功能的“伪汉字”,并将之以活字印刷的方式按宋代版式制作成不可读之“书”——《天书》(1987-1991)。这些形式与内容呈现出错位感的文字,映射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自身所根植的传统文化的智性思考与审视,这部作品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定义之作。装置作品《鬼打墙》(1990-1991)中,巨大的中国长城墨拓片对存在于真实时空中的历史遗迹进行了一种“如实的扭曲复制”,这也揭示出中国历史遥远而观念化的存在。

        九十年代初期,徐冰移居美国纽约。艺术家与西方当代艺术进行了短兵相接式的交流,同时对当代艺术的瓶颈有所反思,试图借助人类之外的能量,与动物进行“合作”。徐冰试图摆脱自身所背负的文化重负,并为融入西方做了一系列概念艺术尝试。在《在美国养蚕系列》(1994至今)、《熊猫动物园》(1998)、《野斑马》(2002)等作品中,借鉴自西方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特定中国传统元素相互交织,展示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或排斥等复杂关系。

        在《A, B, C…》(1991)与《后约全书》(1992-1993)等作品中,不同语言之间看似合乎逻辑的转译过程,与最终呈现出的不合逻辑的怪诞与荒谬结果,展示了艺术家面对全新文化语境的陌生与隔阂之感;《英文方块字书法》系列(1994至今)则进一步将英文以汉字书法的形式进行重构,这种“陌生化”的处理方式同样暗含了初至纽约的艺术家对语言交流本质的思考,却也似乎在中西方之间达成一种和解关系,在呈现出中西方文化基因嫁接与融合的奇异面貌的同时,将人们旧有的知识概念逼入了一种失去判断支点的境地。

        2000年前后,徐冰的创作开始关注更广泛而切身的当下现实,《烟草计划》(2000至今)以烟草为切入点,以近似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反思历史与现实、国际资本、文化渗透、全球劳动力市场等问题;《何处惹尘埃》(2004至今)则从震惊全球的“9/11”事件出发,探索精神能量与物质能量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全球化背景之下的人类利益与政治关系。同样关注语言本身的《地书》(2003-2014)敏锐地捕捉到彼时互联网语言和图像文字方兴未艾的趋势,在传统语言之外进行探索,检视人类文化交流的内在逻辑。

        2007年,回到中国的徐冰被疾速变异的中国现实驱动,创作了一系列新作品。《芥子园山水卷》(2010)、《汉字的性格》(2012)、《文字写生》(2013)等作品则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对汉字与中国文化性格以及当今中国为何呈现出如此面貌等问题进行反观。正处于飞速发展中的现代中国和它旺盛的城市化发展现实催生了大型装置《凤凰》(2008-2013),作品背后的资本、作品中凝聚的工人劳动痕迹见证了劳动、发展与财富积累的深层关系以及农民工的命运;搜集公共监控视频剪辑成片的《蜻蜓之眼》(2017)迫使观众去怀疑对“真实”的定义,对于监控系统、表演、假象等概念进行反思。

        徐冰以其独具机锋的艺术语言赋予作品高度社会化的精神内核,以精微而幽默的方式呈现艺术家对当下时代的批判性反思。艺术家秉承了东方文化朴素与睿智的精髓,却直面更广阔意义上的世界,其作品极具前瞻性与警惕性;同时,在其作品看似声东击西与错位的面貌之下,多层次的社会议题与文化思考在其中发声与相互激荡,通过对旧有艺术语言的改造与新语言的创造,艺术家为观众提供了多种进入与探索的通道。

        展览的策展人、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UCCA非常荣幸能在北京这个被艺术家徐冰称作‘家’的城市中,首次对其创作进行全面的呈现。徐冰的艺术创作在思想上与形式上都极为丰富,它能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与个人创造力、中国和世界等相关的问题。

        我们同样非常高兴能于UCCA甬道展出徐冰的早期作品《天书》(1987-1991);在十年前的UCCA开馆展‘’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上,这件作品曾于同一地点呈现。这一点对我们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展览举办于我们对UCCA建筑进行整体改造之前;而在此次改造中,甬道将被纳入UCCA的全新入口所在的区域。”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3(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8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