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展会活动
      分享到:

      以篆扬艺,以印会友——记第三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作品展

        作者:张亚萌2018-07-10 09:57:43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以篆扬艺,以印会友——记第三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作品展

        左图:何辉(江西) 右图:罗应良(台湾)作品

        “文字的共识是两岸人民交流的基础,更是海峡两岸篆刻家交流的基础。 ” 6月28日,在“文脉流芳” ——第三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作品展上,大赛评委、福建省书协副主席方松峰如是说。本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福建省文联、福州市委宣传部、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博物院、福建省民协、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福州广播电视台、平潭综合实验区文联主办的大赛及展览活动,于6月28日至7月28日在福建博物院举办,共展出从1573件参赛作品中评出的100件优秀作品,与百件优秀篆刻作品联袂展出的还有担任本次大赛的篆刻家评委亲篆的印章、印屏。展览作品能够在传统基础上表现时代特征和独特创作个性,固然令人欣喜。而新形势下如何促进两岸印人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如何做到两岸篆刻艺术的融合发展,更是两岸篆刻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美的历程与美的盛宴

        “要命啊,砍不掉了。 ”这是在6月28日的作品终评中,大赛顾问、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一直在念叨的话。本次大赛由骆芃芃、赵熊、徐正濂、林健等13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评选(占总分90%),由50家媒体组成“媒体评审团”投票(占总分10%) ,评选出本次大赛金、银、铜奖作品共33件,并从三名金奖中再评出一名特等奖。“第一届大赛来稿100余件,第二届500多件,这一次达到1573件,数字的增加其实包含质量的提升——但最初我还按去年的思维和水准在给今年的作品打分,结果越看越眼亮,一下子就选了36人,不得已又把所有作品‘走’了两遍,才砍到组委会要求的件数。 ”韩天衡感慨:“这次展览的作品水平令人刮目相看,展现了全国中青年篆刻作者的高水平” ,“有些青年作者的面貌虽不成熟,但有想法,我就力荐评委会将这样的作品保留到获奖作品中” 。

        “取舍很难” ,大赛评委会主任、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也这样认为,“水平比去年提高了很多,评委们需要兼顾各种风格的表达,在评选中要反复衡量” 。最终,大赛从21个省、3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参赛作品中择优选出33件获奖作品——于方寸印域中透溢着烂漫天然的艺术旨趣。

        “这些入展作品工稳的多,汉印一路有体现,特别纯粹的传统浙派印也有,十分难得。 ”大赛评委、西泠印社理事赵熊说。骆芃芃认为,工稳印多说明了中青年篆刻家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总体趋向。大赛评委、中国篆刻艺术院创作部主任尹海龙则认为,大赛作品中古玺印风占据一定比例,展现了中青年篆刻家在风格趋向上的特点,也反映了当代人的审美取向。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成长起来的当代中青年印人,思想解放,信息便捷,资料丰富,他们旁搜远绍,篆刻取法古往今来一切文字遗存,篆墨心象纵横历代万千经典,又将时代精神、个性追求灌注于对传统的分解与构成之中。此次展览中的篆刻作品,既有传统参照,又有时代特征,他们用心出手,博采众长,继承创新,创作面貌活跃而多元,营造出的虚实、拙巧、古雅的印面技道,和真切、敦厚、坦荡、纯美的篆墨文心,令人赏心悦目。骆芃芃说:“著名学者费孝通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本次展览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方面尤为突出,展览作品风格各异,各具风貌,各领风骚。这些年我们和福建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这个大赛,一年又一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逐渐把这个大赛做成了美的历程、美的传递和美的盛宴。 ”

        两岸印人金石传情

        “这次大赛给我们台湾印人一个机会,和大陆的同行一起探讨篆刻艺术的脉络——我们是来溯源的。这些年因为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打破了之前两岸印人在创作风格上的森严壁垒,两岸篆刻艺术风貌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愈加显现。本次大赛台湾作品所表现出的风貌,可以说是当今台湾40岁以下年轻篆刻艺术佼佼者的总体呈现。 ”台湾印社社长陈宏勉介绍。

        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战胜表示,本次大赛以寿山石为媒介,围绕两岸文化交流,集中展示两岸篆刻艺术成就,为促进当代篆刻艺术的繁荣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福建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王来文看来,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是一个品牌性活动,对推动福建篆刻的繁荣发展、提升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赛是一个平台,两岸的这种交流,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文艺活动本身。这样的交流能够使华夏文明的文脉得以传承和发展,使中华文脉永世流芳。 ”骆芃芃说: “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变得意义不大,而一个没有意义的活动就是再坚持,也还是没有意义。目前,关键是要将活动持之以恒地办下去,不为时弊所左右、不为金钱所驱使,不断改进完善大赛机制。如今我们的作品交流了,更期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参展作者今后可以借大赛的平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研讨。大赛今后可以邀请部分钮制大师作品参展,以丰富活动内容展现福建的地方特色,让活动更为立体。 ”

        大赛评委、篆刻家叶林心回忆起第一届大赛时,主办方曾做了篆刻与福建漆画的互动活动,效果很好。韩天衡则关注到大赛在艺术与学术方面精进的可能性,“大赛可以增加两岸篆刻家的公共演讲活动,比如一次展览配套办三天六场讲座,切实推动篆刻从专家的象牙塔中走出来,走向民众,成为大众艺术” 。

        “普遍来看,中青年印人的篆书根基还比较薄弱,还应加强系统的文字体系的研究,毕竟篆刻是‘篆’与‘刻’的结合。 ”尹海龙建议,今后大赛可以要求作者在提交篆刻作品的同时提交书法特别是篆书作品,“在看印屏时感觉两件作品不相上下时,调出这两个作者的篆书作品看,就能更直观地判断作者的基本功” 。让韩天衡念念不忘的是大赛里那些“有想法”的作品,“评审就是遗憾的艺术——求平正精工的作品往往易受青睐,而强调个性面貌的却不能高票当选” 。他建议今后的评审可以以流派风格来确定入展和获奖作品的比例,“让百花都能齐放——我特别建议设立探索奖,把青年人的一些有不太成熟却很好的想法的作品留到展览中” 。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4(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