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雕塑 艺术 艺术家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以“小切口”展现宏大主题——观军旅雕塑家郎钺的雕塑创作

        作者:许诺2017-08-21 09:40:37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南下(雕塑) 郎钺

          (2/2)前赴后继(雕塑) 郎钺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军旅雕塑始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程允贤、仇志海等老一辈军旅雕塑家以写实主义的造型语言和雄浑壮美的美学风格,逐步开创出独具军旅特色的革命现实主义雕塑传统,随着时代的脚步,军旅雕塑也和祖国一起繁荣、发展着。新时期以来,军旅雕塑界涌现出一批中青年雕塑创作人才,他们接续着军旅雕塑的伟大传统,也直面时代、对话世界,不断书写着军旅雕塑的新篇章。解放军东部战区文艺创作室创作员、江苏省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郎钺就是其中的一位。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庆祝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太原举办的“军魂永铸:军旅雕塑家作品展”以及青岛举办的“不朽的军魂·军事题材雕塑作品展”中,都能见到郎钺的雕塑作品。实际上,近年来,郎钺的名字已是全国全军各大美展上的常客,近20件作品在全国全军的展览和大赛中入选获奖——这样的成绩,在中国青年雕塑家中无疑是非常突出的。


        总体看来,郎钺的雕塑以具象写实见长,他的作品取材于现实,题材范围十分广泛,从古代英雄到近现代人物,从革命战争历史到当代军营生活均有表现,其中既有对英雄的礼赞,也有对生命的凝思,既有雄浑壮美的铁血,也有细腻动人的深情。在艺术风格上,郎钺的雕塑尤其讲究形式美感,他一方面承袭了现实主义严谨理性的雕塑技法,追寻着高雅崇高的经典美学精神,于内敛之中见功底;一方面在创作中充分融入了写意风格及中华美学思想,擅长以形写神,常以文学性的雕塑语言,不断深挖表现对象的思想深度与美学高度。


        以他的代表作、获全国美展暨第12届全军美展最高奖并被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和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先后收藏的群雕《前赴后继》为例:这件3米多高的大型雕塑取材于中国革命历史,展现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红旗招展、呐喊声声,雄浑壮阔的阳刚之美涌动着铁与血的情怀,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这件作品中,他个人的雕塑风格表现得十分鲜明:注重雕塑的整体构图,在追求浑厚的整体感的同时,亦重视细微之处的结构关系。整座雕塑的体量、结构、疏密都协调到位,在三角立体构图中给人以沉稳之感。此外,尽管有11个人物,但每个人物的细部刻画都细腻入微,战士手背暴起的筋骨、呐喊着的喉结、透过衣裤绷紧的肌肉等等,都令整件作品气韵生动,展现出史诗般壮丽的美感。


        创作出一件好的雕塑作品,要有好的题材,要有真挚的情感,更为重要的,还要有好的艺术形式。当下的中国雕塑受西方当代艺术影响,常用观念代替技法、以思想代替创作,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和写实技法逐渐被淹没,甚至将写实视为过时。但实际上,形式技法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而这其中,雕塑最讲究“得于心,应于手” 。一个雕塑家,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千锤百炼的“手艺” ,纵有再前卫的观念和意图,也难有所作为。俗话说“字如其人” ,雕塑也是如此,透过每一件作品,都能见到雕塑家的心性。作为新一代军旅雕塑家,在郎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极为扎实的技法功底、对雕塑本体深刻认识以及对雕塑语言的不断探索和拓展。


        当代军事题材雕塑,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走向了多样化。这其中,郎钺以他自己的方式为军旅雕塑的发展探索了新的可能性。或许是因为他师从雕塑家吴为山的缘故,郎钺从师承中继承了写意雕塑思想,并将其与古典主义的高贵唯美、前苏联战争题材的悲壮浪漫相融合,逐渐形成一套个性鲜明的造型语言以及独特的表现视角。


        在面对主题性创作时,郎钺总是会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通过一个充满意象的瞬间直击宏大主题内核。比如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南下》 ,表现了一个行军中的普通士兵。然而,却用这个战士执着前行的姿态、桀骜不屈的背脊、凝视前方的眼神,有血有肉地展示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更进一步以诗意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凝固的瞬间,凝练的画面,充满诗意的雕塑语言,使郎钺的雕塑尤为擅长以“小切口”展现宏大主题。无论是表现领袖风采的《星火燎原》还是浮雕史诗《共赴国难》 ,无论是表现古代英雄的《郑成功》还是追忆当代英模的《额尔古纳河畔》 ,郎钺的雕塑总是刻画严谨、忠实于真,在传神之余,亦时有形不到而意到之妙,以多变化的手法突出或衬映形象,做到了“意在形外” ——钺,乃金石之器;而其雕塑,恰恰以金石为笔,在时空之中书写出关于永恒、关于生命、关于爱与美的壮丽诗篇。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1(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0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