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艺术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有朝一日我们或许可以不使用“实验艺术”这样的词汇

        作者:杨简茹2017-08-21 09:35:36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前,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研究生葛宇路因其给北京的一条无名道路命名为“葛宇路”并同时爆出被中央美术学院记过处分,从而引发了网络上的大规模讨论。比起“百子湾南一路”这样的官方街道命名,“葛宇路”的幽默给这座城市带来一丝略带调皮的温情,使得大众舆论对这个刚毕业的学生表现出近乎一致的赞赏与宽容。尽管后来证明葛宇路被记过处分一事与这件作品无关,但无论如何,“葛宇路”事件让艺术家本人以及他背后的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走进了大众视野,让人们重新审视实验艺术。


        从大众对此次事件的反应来看,没有人对葛宇路所学的“实验艺术”产生任何质疑,对央美处分的误会也间接表明大众对这种有创造力的想法的支持,也反对“扼杀”艺术想象力。那么问题来了,实验艺术何时如此具有民众基础了呢?实验艺术曾经是“边缘”“反叛”“前卫”的同义词,似乎是普通大众的审美绝缘体。1917年,杜尚的作品《泉》的出现,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有多远?事实是,杜尚的举动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泉》问世整整100年了,杜尚的幽默与想象力在这百年中不断得到公众的承认和接受,这件作品甚至打败了毕加索的两件作品成为20世纪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作为实验艺术的先驱人物,杜尚给予后来的艺术家无限的灵感和启发,而大众对实验艺术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那么,实验艺术之外的传统国、油、版、雕艺术就没有实验性了吗?显然不是。现代艺术经历了百年蜕变,“实验性”早已成为“艺术”的一部分——甚至历史上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作的对艺术史分期节点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都是具有“实验性”的。


        葛宇路的行为触碰到社会秩序的底线了吗?答案是肯定的。葛宇路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一直觉得艺术家不应该有特权。换句话说,如果你做了一件触犯了相应法律法规的创作,你就应该接受处罚,你不能说因为做的是艺术,就应该免受法规法律的处罚。具体到我这个作品违规了,那就拆,如果需要批评教育我就接受批评教育,要写检讨我都很配合,因为我知道这可能就是我需要承担的后果。 ”然而似乎有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葛宇路恰恰是中国顶尖的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成立, 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成立, 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成立, 2011年中国美协成立实验艺术委员会……实验艺术在新世纪的头十年间,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样式。实验艺术进入体制内,起初有许多争议的声音,但无论如何,这都代表了一种艺术教育的开放态度。原有教学体制现实主义单一的教学模式被改变,开辟了多元化的专业空间,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实验艺术代表了艺术发展史的一个阶段和方向。


        那么,实验艺术是反学院的吗?如果以西方的实验艺术发展为参照系,它起初确实有反学院的性质。杜尚以来的西方艺术家不断地挑战人们的认知,通过反学院的艺术创作来不断地追问“艺术是什么” ;在中国,随着实验艺术进入普通公众视野,必定要面对许多问题:如何进行课程设置?这与僵化的学院派写实训练必定要冲突,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仍在摸索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思维固化、题材手法雷同的所谓的“实验艺术”作品重复被生产,这种现象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都普遍存在。而对于实验艺术来说,它肩负更重要的使命,它不仅要拓展做艺术的方法,还要重新设定艺术的含义。所谓的“反学院” ,其实意味着艺术要表达更进步的观念。葛宇路之所以会获得如此大的群众基础,归根结底是他的作品虽然碰触了法律的底线,但他的奇思异想确实为公众提供了便利。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艺术门类在传达社会性功能时会有局限,葛宇路现象在于他处理艺术家和社会的关系上找到了一个有效的点,赢得了大众的好感。他本人的其它作品也因此被大众关注并接受,一夜之间成为了大众熟知的当代艺术家,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葛宇路的走红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从现阶段来看,实验艺术无论从创作到教学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探索艺术通向社会性、公众性的有效途径,使用新的科技语言,建立自身的评判体系和方法论,寻求与社会对话的综合艺术方式,立足于学院资源,而不是把“反学院”作为噱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公众对艺术了解的深入,或许有一天我们会达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所提出的愿景:“有朝一日我们可以不使用‘实验艺术’这样的词汇——我们只说我们要做的是这个时代的‘艺术’ 。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9(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7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