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展会活动
      分享到:

      军事美术创作:强军路上展新风

        作者:李亦奕2017-08-01 08:09: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1/3)突破第一岛链(油画) 180×280厘米 周末

          (2/3)平安行动(水彩) 110×150厘米 杨文森

          (3/3)历程(国画) 360×200厘米 夏荷生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关于军事题材绘画,怎样才能深刻地表现主题,除了恢弘大气的画面效果,人性的表现也非常关键,英雄主义的审美情怀和品格,其中包括对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的揭示、对坚定不移的胜利信念的揭示、对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揭示、对刚健豪迈的雄强气势的揭示等,这种精神品格和美学价值是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存在的根本。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军队的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而军队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受到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在这个大背景下,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方面继承军队美术创作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创作语言和创作方法。7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即是对新形势下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一次集中汇报。


        艺术新写照


        尽显“军味、兵味、战味”


        据介绍,本次展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军内外广大美术工作者踊跃参加,共报送7000多件美术作品,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几轮筛选,展览评委会共评出入展作品531件,同时特邀展出部分经典作品和评委作品,共计600余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水彩画、宣传画和连环画等。在展厅中,观众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军味、兵味、战味,既有反映部队实战化训练、联合军事演习和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火热场景,又有展现航母、无人机等武器装备建设新成就的写实力作;既有练兵备战、矢志打胜仗的新时代军人风貌的人物特写,又有描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作风、正风气的军营新风写照。


        相较于前几届展览,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美术系主任李翔用人员多、质量高、内容广、形式多样来评价此次展览。他介绍,此次展览的选送作品是历届最多的,并且在艺术和学术层面上有了显著提升。内容上,除了表现战斗、战役的历史场景,此次展览的作品还特别关注当下部队生活的点滴变化。形式上的包容性也更大了。自第12届军展引入了实验艺术,本次展览也为实验艺术辟出专门的板块,邀请了当代在实验艺术领域比较活跃、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参与,比如李洪波的纸雕装置艺术品等。


        基于此次展览和近几年所知所见的军事题材美术创作,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提出了两方面的思考,一是历史叙事与当代视角。建军90年来,通过对人民军队发展历史的描述和形象的创造,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艺最具本质意义的精神指向。对历史的主题投以当代的视角,就要更多地体现当代人的精神和情怀,这也是当代美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二是彰显主题与语言探索,即如何在美术创作中把语言的探索上升为一种文化的表述,体现当代中国独有的美术精神,从而在军事主题上完成一种全新的创造,比如如何去解决传统水墨、油画的新的视觉认知、新的图像方式,以及新的语言和材料的开拓。范迪安认为,这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做进一步归纳和总结。


        军事美术也需现代性转型


        与西方现代性之路不同,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是以重大题材的创作为开端的,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军事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总结它的基本特质,并实现其现代性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员邢俊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思考军事绘画的问题,“和老一辈艺术家不一样,他们或亲历战争,或接受过前苏联现实主义教育的经历,而我们这一代更倾向于对自身文化的个性思考,而不满足于单一性的以现实主义、叙事性为主体的创作。”在大量研究阅读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成、发展,以及视觉艺术演变的文脉后,邢俊勤开始了自我风格的探索,在伪装部队做视觉彩色专业指导时,迷彩布给了他启发,他利用迷彩符号做了很多绘画实验,甚至直接在迷彩布上作画,形成了一种介于绘画与装置之间的表现力,这批迷彩系列主题性创作,不但得到国内专业界的认可,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关注。“虽然军事美术基本上还是按照主流的艺术形式在延续,但在整体文化进程中,军事美术的现代性转型是必须的,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邢俊勤说,当前,中国军队的装备、战争形态、作战思路以及信息化战争的态势,已经非常先进、国际化了,如果还按小米加步枪的思路去创作,显然是落后了,文化应该是引领的,而不是跟风去表现的。


        当下的军事题材创作在脱离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似乎缺少了对宏大战争题材的描写,有专家指出,关于军事题材绘画,怎样才能深刻地表现主题,除了恢弘大气的画面效果,人性的表现也非常关键,英雄主义的审美情怀和品格,其中包括对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的揭示、对坚定不移的胜利信念的揭示、对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揭示、对刚健豪迈的雄强气势的揭示等,这种精神品格和美学价值是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存在的根本。“在残酷环境下的人性表现,其实我们的前辈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像詹建俊先生的《狼牙山五壮士》等作品都在人性挖掘上做出了非常成功的探索。我们现在的艺术家对于精神性领域的探讨还有很大空间。”原总装备部美术创作员骆根兴表示,区别于其他展览,军事美术展览一定要呈现出一种沉甸甸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深入人心的力量不仅在战争画中能够体现,平凡题材的创作也能深刻化,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铸就生动历史内容的一部分,本届展览中的一批关注现实生活的小题材作品处理精到,富有新意,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肯定。


        “从这一届的展览,看到了一批新人的成长,看到了强军之路上部队的生活细节和现代军人的状态,生活气息是有的,但是能不能成为永恒的史诗,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个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淘洗。”美术史论家刘曦林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军事题材创作无疑是往精、深、细和经典的方向走了,但如何继续坚持现实主义文脉并升华它的艺术格调,这无疑是军事题材非常重要的一个创作原则,特别是军事题材创作中怎样把握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包括怎样用写实语言把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来等都需要艺术家进一步把握。他建议,应该有意识地梳理中国古代军事题材美术创作,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己的军事题材传统的整理与研究;同时还要及时总结现代中国军事题材的一些成果,它们在中国美术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篇章。


        完善教学体系


        助力军事美术


        没有好的教育就不可能出现好的作品,长期以来,以原解放军艺术学院为代表的军队美术教育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军队美术人才,就在前不久,解放军艺术学院更名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将在强军路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许向群分析该校的教学特点:一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方式,二是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并和创作相结合。“一二年级时就提供学生下部队体验生活的经历,深入生活,扎根军营,一直是军艺的传统,同时开始创作课的介入,基本功的训练和创作课的开设基本是同步的,这个特点是很多艺术院校所没有的,所以军艺的学生基本功尤其是创作能力是比较强的。此外,学历班、进修班的学员大多是部队的美术骨干,在部队有多年的生活经验,在上学前就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在学校加强基本功训练后,创作往往会有质的飞跃,这也是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许向群说,不像以往只招收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人才,军队现在也开始以开放的态势接收人员,通过特招的方式引进地方上比较成熟的创作人才入伍,这也是部队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得以很大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然,由于历史画创作涉及历史、考古、宗教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所以当前能够创作此类题材的画家并不多。面对这个现实问题,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建议,应该在专业院校的教育上有所突破,设立历史画或主题创作专业研修班。比如,可以在中央美术学院等重点美术院校学校开设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相关课程,形成一个完备、成熟的教学体系,这将助力包括军事题材在内的若干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提升实力和高度。


        中国军事美术“走出去”


        近些年,军事美术作品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军事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流性、阳刚性等特点制约了其在吸纳创新方面的空间和自由度。“显得观念不那么前卫,表现方式不那么多样,和传统比较接近,有些画总感觉似曾相识,在表现战争、表现人的精神状态方面还是和现当代的精神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向群介绍,在当今国际化语言的创作中,涉及军事题材的创作非常少,尤其是架上绘画,国际上目前比较流行的展览作品大多是以实验装置艺术为主,和中国军队有专业的创作室、有军事题材的整体创作不同,国外只有一些个体艺术家对此类创作感兴趣,作品往往关注战争、关注人性、关注战争与和平,所以中国的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很难在国际上进行横向比较。


        但李翔表示,比起传统中国艺术,“当代中国军事美术走向世界的语言障碍更容易打通。”他介绍,俄罗斯的列宾美术学院及卫国战争纪念馆曾几次邀请中国军旅题材绘画作品前去展览,今年1月,展览终于如期在圣彼得堡举办,这些新形式的军旅题材作品受到当地艺术家和观众的高度认可,在圣彼得堡刮起了一阵解放军美术的旋风。“我们的军事题材创作很大程度上说是向前苏联学的,但他们解体后,这一题材基本就断了,但是我们的主旋律美术创作不但没有停滞,反而继续发展、向前走了。而且不同于僵化的、模式化的发展,我们的发展是开放、多元、创新、与时俱进的。”这些具有说服力的作品无疑改变了世界对军人的刻板印象,从艺术之中可以看到整齐步伐阅兵之外的“正义之师”“文明之师”。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2(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40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