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当代艺术 北京 故宫 北京 展会活动
      分享到:

      在故宫“活捉”当代艺术

        作者:未知2017-06-22 08:38: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故宫活捉当代艺术

        《记忆与当代》展览中,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为灵感设计的家具。


        出生于1988年的李明威,最近参加了人生中两个重要的展览:一个是她的研究生毕业展,她刚刚毕业于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摄影工作室;一个是第57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平行展《记忆与当代》,在这个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主题展览中,红色的宫墙在她的镜头下成为黑白的山水。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展览主题‘记忆与当代’,就是要通过‘艺术’这一具有独特洞察力和广泛延展性的文化视角,将当代艺术的生成发展作为着眼点,探索历史文化所构成的‘记忆’。”


        于是,我们在展览中能看到用光影“绘制”的故宫所藏名画《江山万里图》,以故宫藏品为灵感来源的现代家具,还有从卷轴、花窗、雕梁画栋中得到启发的装置艺术……宫里的一切似乎都有了新的模样。


        从中国到意大利,从北京到威尼斯,从600年的紫禁城到逾百年的双年展,时间流转,空间切换,故宫的记忆,究竟如何遭遇当代?


        在故宫偶遇当代艺术家并不难


        六七岁的时候,李明威跟着父母第一次到北京,就被故宫的墙吸引,“高高的、红色的墙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回家后,李明威去爸爸的书房翻《我的前半生》,想知道皇帝长什么样、皇后又长什么样。长大后,李明威到了北京上大学,经常一个人去故宫,最吸引她的还是墙。


        “故宫的墙最大的特点是多、高、长,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紫禁城的‘禁’,就是通过墙来表现的。”但作为摄影专业的学生,李明威从禁锢的宫墙上看到了自由的山水。灵感来源于她偶尔听到的一句话:昔古人败壁张素,朝夕视之,既久而透见高下曲折,皆成山水之象。这句话的大意是,古人长时间观察一面破败的墙,会从墙面上的抽象形象中看到山水的意境。


        从此,李明威常去故宫拍墙,虽然宫墙是红色的,但她更愿意用黑白来表现,因为“有历史感在里面”。不过,历史也会变,有时候,故宫做维修,墙面被粉刷一新,拍摄过的“山水”,数月不见就失去了踪迹;有时候,一面墙上,新的山水又在生发。


        在故宫,要偶遇李明威一样的当代艺术家并不难。此次《记忆与当代》展览,共有18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类别不同,风格各异,一个共同点也许是,他们都常去故宫。


        冯良鸿常去看故宫春秋两季的书画展,耿雪最喜欢的是故宫的瓷器,李洪波正与故宫合作一个课题“中国古代书籍艺术”,宋陵想要用自己的方法重新解释宋徽宗的作品,隋建国参展作品的主题是“延续”……


        参展艺术家之一彭薇说:“每次我路过故宫、路过天安门,我都认为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宫殿之一,以至于我每年都要去好多次。”


        彭薇最爱的是绘画馆,“我从小就喜欢的《千里江山图》《采薇图》,都是故宫藏品”。故宫几乎所有的绘画展,她都如数家珍。2015年,故宫博物院90周年大庆,举办《石渠宝笈》特展,彭薇排队去看了两遍,“虽然很熟悉《清明上河图》,但真正看的时候,还是很感动”。


        而最让彭薇驻足的,是一张并不热门的《宋李嵩钱塘观潮图》。这幅画远看像一张白纸,淡到了极致;近看却是由很多密密麻麻的小点组成,绘画方式十分现代。“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古代绘画为什么能影响到我?因为好的绘画不只属于古代,它可以超越时间。”


        任何当代艺术都携带传统文化的基因


        在《记忆与当代》展览中,彭薇的作品是装置艺术《遥远的信件》。彭薇认为,面对传统山水绘画,自己并不仅仅“看见”某位大师的“画面”,而应该“整个儿看见”一件通体完美的“手工制品”,包括古画卷轴与册页的包首、封面,束画的丝带、连接丝带的玉别,盛放卷轴册页的画盒,当然,也包括题跋。


        彭薇介绍:“中国古代绘画都有题跋,而我的作品是反向的。在挪用古代绘画图像的同时,我用西方文人的信件、诗歌,‘替代’了题跋;但这替代的位置、书法、效果,仍是‘题跋’。这是有趣的对应游戏——古人用题跋与绘画交谈,我借西方文人的书信与中国古人的画交谈,同时,也与现代观众交谈。”


        早在1993年就参加了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徐冰,这一次带来了一幅《江山万里图》。严格来讲这并不是一幅画,没有画布、没有宣纸、没有颜料,完全用光在空间中构成一幅图像。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手法,再现中国古代一幅实实在在的绘画?徐冰说:“由于时间的作用,墨色与纸、绢彻底浸透在一起,使古画获得了丰富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可以用光来表达。因为光被稀释和渗透在空气中,变化极其丰富,胜过任何颜料。”


        作为当代艺术家,徐冰成名已久,他的艺术有两条贯穿的线索:一是对传统艺术进行当代转换;二是从当代社会的“现场”中获得能量,并将这种能量转换为艺术语言。


        “任何当代艺术和当代的人,包括我,都携带着一种文化基因。这种基因深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藏得很深,即使有时候你不喜欢它,想掩盖它,但它总是会跑出来。”徐冰说,“在我最想让我的艺术表达出当代性、国际性的时刻,我做出来的东西,却有非常强烈的中国思维的背景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


        在徐冰看来,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创作。“故宫是一个参照,当你需要判断当代文明发展到今天的节点、走向、问题、盲点时,它会从一个坐标,给你一个判断的标准。”


        故宫不仅保存古代文化,还服务当代人的生活


        李明威记得,自己小时候对中国古代的记忆是有疏离感的,“从小受到的艺术教育,讲西方的东西多一些,最早知道的是‘文艺复兴三杰’,但对‘四王’‘四僧’‘南北宗’,要大学后才知道”。徐冰说:“过去一二百年,我们处于一个学习西方的阶段;现在,我们意识到中国文化的了不起之处。”


        《记忆与当代》中方策展人之一、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表示,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进行公众教育,把传统与当代社会对接,而威尼斯双年展正是一个这样的平台。


        “文物是静态的,如何让文物、让古代艺术活起来,是我们博物馆工作者和文创从业者需要解决的课题。任何文化、任何艺术,如果和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没有切实联系,它就不会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王亚民说。


        本次展览跨越了时间、空间、行业、技术。除了18位中国艺术家,另有5位意大利时尚设计师用故宫元素设计了家具;还有来自于11所美术和艺术院校的99位在校大学生,利用灯光、音响、全息、AR等新技术参与创作。


        中方策展人之一、派格传媒总裁孙健君说:“以前,我们误以为故宫就是收藏中国古董的地方,而事实上故宫在这些年来,长期致力于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时尚。故宫不仅保存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服务于当代人的生活。故宫在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扶持中国当代艺术的创新。”


        在展览的开幕式上,徐冰说,自己没有资格代表18位参展艺术家,而这18位艺术家也没有资格代表中国所有的当代艺术家,但所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1月26日。而从故宫的记忆出发,中国的当代艺术正走向下一个时代。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9(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1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