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透视西方的时代镜像

        作者:尹春芳2017-06-16 08:33:3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最近卡塞尔文献展刷爆了“朋友圈”,全世界艺术爱好者不是已经在卡塞尔,就是在去卡塞尔的路上。诞生于1955年的卡塞尔文献展,在当时不过是西欧现代艺术领域内的小规模展览,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茁壮发展,五年一次的文献展逐渐成为讨论全球当代文化、政治和社会议题的重要场所,成为与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列的世界三大艺术展。6月初已经在德国开幕的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到底有什么魅力?有哪些吸人眼球的展览,本届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给出解读。


        “以雅典为鉴”成为主题


        卡塞尔位于德国中部,常年阴冷多雨,人口仅25万,被旅游杂志形容为“黑森州的西伯利亚”。1933年,纳粹党在这里烧毁了2000多本图书,因为它们都是“非德国精神”的产品。几年后,在广场旁的弗里德里希图书馆,从天而降的空袭炮弹又毁掉35万册图书。


        二战结束,德国陷入“冷战”。艺术家想通过艺术手段来重塑东德和西德的文化认同,修补裂痕,于是有了1955年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可以说,卡塞尔文献展使得卡塞尔这个城市之名与一个艺术展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卡塞尔这个名字蜚声各国,卡塞尔这一城市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圣地。


        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年文献展首次把展场设置在两个城市,雅典与卡塞尔。对于“艺术双舞台”的设置,本届文献展的总策展人亚当·希姆奇克对此解释说,他与策展团队想把根植于德国小城的传统,移植到近几年社会局势相当混乱的友邻。正如亚当·希姆奇克所说:“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是政治、经济、社会实验的延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比现在更需要这一延续,这是在变化的世界中唯一确定的东西。”


        关注政治,是卡塞尔文献展60多年来的传统。这次雅典客场的出现,让人们深刻反思,雅典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发源地,如今为何身处危机的泥潭?


        主题“以雅典为鉴”,既是以史为鉴,也是现实的另一面为鉴。雅典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孕育整个西方文明的摇篮,精神的家园。但在当下,雅典既是当下影响广泛的移民难民问题的前线,也是日益展露社会危机的所在。与此同时,由于它多年来饱受债务问题困扰,也影响着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局势。


        一边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另一边则是欧元区最边缘的成员希腊。在这样的背景下,雅典展区于今年四月率先开放,约160位艺术家围绕着医疗健康、社会安全、难民与移民、公共债务等现实问题,构想将来世界的可能性。“帕特农神庙之书”的创作者在雅典分展场做了一个行为艺术,名字就叫“用橄榄和艺术帮希腊还债”。


        直面现实问题


        雅典是此次文献展的关键词,如何呈现这一主题成为文献展的核心。


        阿根廷艺术家玛塔·米努欣的大型装置作品《帕特农神庙之书》是其1983年创作的同名装置作品的再次创作。它的重新登场揭开了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的序幕。


        弗里德里希阿鲁门博物馆一贯是卡塞尔文献展的主展场。希腊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EMST)将自己的藏品带到了该博物馆,在文献展期间展出。这一展览呈现了EMST从2000年开始收藏的自1960年代以来希腊和国际艺术家的作品。从展览中,既可以纵览希腊当代艺术的发展,了解希腊近代政治社会历程,也可以变换立场,体会从希腊的国立博物馆角度观看当代世界的视野,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另类的希腊历史。


        已故艺术家瓦拉西斯·卡尼亚里是希腊战后艺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在1974年的两件装置作品《跳房子》和《共存》陈列在展厅进门最醒目的位置,阐述了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他一般关注社会问题的艺术家作品也随处可见,展现了欧洲艺术家对社会问题关注的传统。


        今年文献展类似的“主题展”部分位于新画廊、新新画廊和文献展大厅。在新画廊里,许多新作与黑森州州立美术馆馆藏作品相互对应。新画廊的建筑在19世纪后期见证了德国的兴盛,并激发1955年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创办者阿诺德·博德对战后社会、艺术传统的反思。本届文献展的新画廊展区则转向了历史主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览也展出了文献展创办人阿尔诺德·博德的草稿,呈现出他对于希腊的迷恋。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尽管本届文献展之后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但此次文献展呈现的政治性主题鲜明强烈。包括德国“国宝”级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在内的艺术家力图以作品回应现实世界,展现了他们的洞察力与思考。


        与城市共同成长的传统


        卡塞尔的魅力,除了直面现实问题,也包含它与所在城市共同生长的传统。1955年,卡塞尔文献展诞生于战后的废墟当中,而今已成为这一城市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雅典与卡塞尔两地,同一批艺术家在163天展期奉献了规模相似的展览。这些展览散落在城市的美术馆、广场、公园、街道、电影院、剧场、旧火车站站台、格林童话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旧邮局大楼,甚至广播频道里。


        一位去过现场的艺术迷王女士认为,文献展有关切政治社会话题的传统,本届文献展也试图通过艺术形式展现自身态度。“卡塞尔文献展一直以先锋著名,但它的另一面是亲民,接地气。艺术不仅与艺术家、艺术机构有关,与城市里的人也息息相关。整个城市都弥漫在艺术的气氛之中,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是一场关于‘美’的展览,更是关乎当下的热点话题的思考。”


        正如本届文献展的策展人亚当·希姆奇克回答记者关于“艺术作品在审美意义有多重要”这一问题时的回答——“如果你觉得美学更像化妆品,就像一件漂亮的事情,那么我认为审美意义可能是有用的。但是我们对肌理和结构更感兴趣。”


        卡塞尔文献展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以艺术的方式,切开世界的一个小口,以便我们更理性且冷静地看待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5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