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画院 美术 北京 教育出版
      分享到:

      画院机制创新的思与辩

        作者:李百灵2017-05-30 09:04: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画院专业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文化部于今年年初编制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规划提出要推进画院专业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的提出,为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体现民族特色与国家水准的专业美术创作研究机构,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调整发展战略,制定改革措施,逐步建立有助于美术创新、多出人才、多出精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我国国有画院面临的问题。为此,画院需要重温自身的职能,需要明确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需要检视毛病和过失,需要探讨画院在发展建设方面新的可能性。这些都是画院在专业化建设道路上有所作为的前提。为此,本报将刊发系列文章,共同探讨画院的发展之路。

        1957年,在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关怀下,国内首家画院成立了,这就是北京中国画院(后更名为北京画院)。此后江苏省国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广东画院等相继成立,成为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一批画院。这批画院吸纳了一大批国内美术界的翘楚,为我国美术事业发展贡献心力的同时,也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大部分省份又相继设立了省级、市级画院。公立画院作为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以创作、研究、教育等为核心工作,为各省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各省市级画院的发展并不平衡,出现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趋势。这期间,关于画院的存立与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60年过去了,画院在争议中不断变革发展。

        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以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江苏省国画院、浙江画院、广东画院等为代表的公立画院,作为我国众多画院中的第一梯队,规模大,人才多,部门设置较细且分工明确。如北京画院就根据画院职能设立了艺术委员会、创作室、理论研究部、培训中心教育委员会、艺术部等部门,职能相对独立,人员互有交叉,此外还有北京画院美术馆、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等四个二级机构。值得一提的是,这批画院往往也是我国画院系统积极寻求机制改革的排头兵,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管理体系。合理的机构设置,灵活的运行机制,吸引了大批优秀画家进入画院,其才能在画院得到充分发挥,二者良性互动,不仅使得画院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也推动了当地美术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第二批画院或隶属于文联,或直属于文化部门,编制规模不一,财政支持力度不同,发展的现状也不尽相同。少数画院效仿大画院不断扩大规模,框架有了,内涵却不足。很多省市画院每年都在做写生、创作、展览等固定动作,稳定有余,创新不足,发展缺乏动力与活力。有一些地市级画院因客观原因所限,规模小,走上了“小而精”的特色化发展之路。还有部分市级乃至以下的画院人才流失严重,甚至出现了“空壳”现象。

        此外,因为历史原因,部分画院与美术馆是“两个牌子一套班子”,所谓“馆院一体化”。一方面,由于美术馆搞展览、做活动相对方便,易出成绩;另一方面,画院的创作研究工作无形中易被忽视,导致画院的主体功能不明显,渐被视作美术馆的附属机构。两者如何平衡,也是这类画院需要思考的问题。

        运行机制多样化

        作为公益性的学术机构,画院的存在价值一直屡遭诟病。一直以来,普通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教条主义、人浮于事等弊病在公立画院普遍存在。该如何打破这一局面?一批画院早已开始通过变革寻求更加专业化的发展之路,并且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的局面。

        早在2003年,上海中国画院就已经在尝试体制改革。该院副院长陈翔介绍,当时,上海中国画院被中宣部、文化部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院长施大畏的带领下率先进行了体制改革。“首先要明确为什么改革,然后才能制定措施来实现目的。画院的改革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激发画家们的创造力,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上海中国画院尝试使用了课题制,以项目为桥梁,通过和画家签约,委托画家完成项目。因为课题制彻底杜绝了画院里人浮于事的可能,虽然在上海中国画院被坚持贯彻执行下来,却未能在国内更多画院推广开来。目前,仅有几家画院在尝试课题制与聘任制结合的方式,前景依然不太明朗。

        广东画院也是较早打破“铁饭碗”,进行体制改革的画院之一。时间追溯到2004年,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广东画院学术委员会制定了广东画院画家签约制度,公开聘请了一批优秀画家以广东画院画家的身份完成国家给予的创作任务和学术研究。此后,该画院又成立了广东青年画院,作为广东画院的二级机构。这些做法扩大了广东画院的创作力量,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反响,并且被不少画院效仿。截至目前,不少发展势头良好的省市级画院均设立了分院或者二级院,乃至研究所。

        中国国家画院近几年建设发展为“一部八院”的架构,不少画院仿效。对此,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明确提出,各地画院找准定位、保持各自特色最重要,不必都遵循一种“大而全”模式。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也表示,应该警惕画院的盲目扩张。“有的画院连当代艺术院都有了。当代艺术家还需要你培养吗?画了很大的饼,设立了很多框,而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可用的人才。其发展也只是表面的繁荣,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很少。这样的画院是没有办法发展起来的。”

        山东画院是近几年来改革步伐较快的画院。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介绍,山东画院在2011年以前,还只以正处级画院来办公。2011年1月,山东省编办下文调整其为省文化厅所属副厅级社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此后,他带领山东画院领导班子赴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画院、江苏省国画院、浙江画院等多家画院调研学习,对山东画院进行了全面改革,逐渐形成了目前的行政管理体系。今年2月,山东画院首届理事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山东画院的体制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深圳画院积极探索了一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在该院原有专业力量基础上,提出和试行了以海内外及港澳台从事视觉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士为主要对象的客座艺术家制度;2012年,画院又选聘本土代表性艺术家组成签约艺术家队伍,增加了美术理论家或策展人组成的特聘研究员队伍,为画院提供针对性理论支持。至此,深圳画院的专业队伍形成了由在职艺术家、退休艺术家、客座艺术家、签约艺术家和特聘研究员共同组成的多元兼容的架构体系和以“养项目、养事业”取代“养人头”、能进能出、长期保持活力的运作机制,大大增强和丰富了画院的创作力量和专业资源。

        管理水平受考验

        “北京画院在我接管之后,经过了很艰苦的体制改革,才有了现在的面貌。过去画院人浮于事,经过多年的竞聘上岗,人才队伍建设才达到了现在的目标。”王明明说。改革是必要的,而改革的过程却是持久的、艰难的,这是接收采访的院长们的心声。在国家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大发展的潮流之下,在国家和人民的巨大需求面前,画院主动求改变、求发展已经是一条必由之路。如何改革?即使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先行一步的画院依然可算是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各地画院所处环境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同,生搬硬套其他画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行不通。

        该如何寻找到适合自身画院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这对画院的领导者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浙江画院于去年启动了《中国画院志》的编纂项目,在与国内40余家重要的画院密切联系的过程中,浙江画院院长孙永对一些画院领导的心态很是忧心。他直言:“目前有的画院领导很不像样,不认真抓画院工作,跑去更有影响力的画院‘拜码头’,有的甚至辞去了院长职务。还有一些领导头顶着‘院长’的帽子,只顾自己捞好处,如此几任以后,人心就散了,这个学术单位就垮了。”孙永表示,责任心和事业心是画院领导首先应当具备的素质。

        “目前很多画院的领导轮换得很快,有些领导上任时已经快退休了,往往没有时间、精力和心思来发展画院。画院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后继无人,也是导致画院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王明明也直言,“科学的领导班子、明确的发展目标、长期的发展规划与人才引进计划,都是画院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还有一个客观事实是,有些画院的领导是当地的艺术名家,而有些则是由上级主管单位委派的行政管理人才、所谓“非专业人士”。哪一种更有利于带动画院发展?在黑龙江省画院艺术教育培训学院院长闫景阳看来,关键不在于院长是否懂艺术,而在于是否懂管理,是否重视当地艺术发展。他举例说,正是因为该院院长陈辉不以艺术论高下、不因个人喜好而对画院下设机构厚此薄彼,黑龙江省画院这几年打破了原有机制,采用了“开放办院、院中建院”模式和专聘结合的方式,团结了一批优秀画家,取得了长足发展。

        孙永表示,画院的院长其实不好当。“画家是很难领导的一个群体,一方面都是高知,另一方面人际关系广而杂,稍有不慎出点差错,领导的威信就没有了。因此,院长自身的思想觉悟、管理水平、业务能力等都会受到很大的考验。”

        王明明为此支招说:“一要明确画院公益性的原则,二是不能行政化。此外,画院领导要有宽阔的心胸和宽广的视野。没有宽阔的心胸,更好的人才就不可能进画院;没有更宽广的视野,就没法明确画院的要求。”

        文化建设不同于经济建设,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可观的成果,需要长期的努力和默默的奉献。这就需要有耐心、有事业心、有坚定的目标和信念、踏实肯干的人才来参与管理。画院不缺领导,缺的是好领导。画院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不仅是对画院领导的考验,也是对画院机制的考验,更是这个时代的课题。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436(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0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