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当代艺术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谭平:不按套路出牌

        作者:徐旷之2017-05-25 08:15:07 来源:空白艺论
        谭平:不按套路出牌

        一、

        中国当代艺术秩序在渐趋无聊中走向成熟,所谓“成熟”并非良性运转,而是形成了一种自足的、封闭的内生机制。在当代艺术的政治版图中,山头林立,壁垒高筑,艺术成为基于利益、身份、话语等各种关系的人际交往活动,成为各种“小圈子”的内部游戏,在索然无味的“套路”中依然茁壮成长。

        在这样的当代艺术生态之中,展览几乎已经不再是展示艺术作品的空间,而是提供艺术交际的舞台。例行公事的布展、庸俗的学术研讨会、千篇一律的公关稿以及招人厌烦的朋友圈分享,都不过是种种维系身份关系的手段,同时充当了艺术品交易的遮羞布,在看似热闹的表象之下是丧失了艺术性的艺术自身。

        鲍德里亚在《艺术的共谋》中批评“艺术丧失了大部分的独特性及不可预知性”,但这种独特性的丧失正是始于作为创作者的艺术家的堕化。当曝光度与名声成为艺术活动的引擎,艺术家愉快地沉浸于自拾身价的光晕之中,艺术早就不再具有打动人的真诚,而是充斥了自我营销的狡计,当然,更多的不过是固化了的无效生产。

        为什么要不厌其烦的谈论这个糟糕的圈子?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是每一位艺术从业者、任何一个艺术事件得以发生的土壤,无论是刷屏头条还是微不足道的自嗨。这是一个冲不破的牢笼,一架砸不碎的“单身汉机器”。批评、对抗、咒骂、指控对它无效。换言之,这个庞大而畸形的艺术机制受对抗它的指控的喂养,任何对它的反抗在一开始便已经被纳入到这一机制之中,自动成为它的一部分。所谓的突破都是延展,所谓的毁坏都是建设,所谓的变革都是改良,任何实践最终都将成为当代艺术系统持续运转的燃料。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渴望更新,渴望新的玩法、新的体验,就像手机,不断地更新换代,并非基于使用需求,而是消费逻辑的产物。但是我们的生活需要iphone8,今天的当代艺术应该告别陈词滥调。

        二、

        “这是一件作品,这不是一件作品。这是一个展览,这不是一个展览。”

        上周受邀参加了谭平老师新展《······》的一场现代舞活动。关于这个展览,之前就听谭老师谈起过,而美术馆与现代舞的跨界合作在今天也并不新奇,但是现场的体验还是出乎我的意料。

        刚踏进空间,只有美术馆的顶灯——矩形的双层灯管——照亮着空空如也的场地。工作人员打开作品——墙与地面夹角转折处地的灯管——之后,我的脑海里首先想到了丹·弗莱文(Dan Flavin)的极简主义作品,但是当所有的灯光被关闭,在一片黑暗之中,顶灯被再一次打开的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抛给我了我们一个有趣的问题:

        到底哪一个才是作品?艺术家的灯管,还是美术馆的顶灯?

        现成品与艺术品边界的观念,从杜尚的小便池到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的盒子》已经被很多人玩过。但是这里的顶灯不同于杜尚的小便池,它没有发生空间的位移,灯管还是原来的灯管,没有变动,功能依旧。艺术家恰恰是通过他的“作品”营造了一种语境,使得非作品的顶灯成为了作品。但是,在灯光与灯光之间,“作品”的身份依然暧昧不清,究竟谁照亮了谁?没有顶灯的存在,这些被艺术家置于空间之中的灯管便失去了意义;若没有后置的灯管,原有的顶灯也无法获得“作品”的身份。两者互为依存,以极简的形式将传统经验中稳定的“作品”概念悬置,在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下,顶灯这一被忽视的、在展览中处于服务地位的“基座”被抬升至作品的高度,而原本隐藏在顶灯光芒之下的展览等级秩序由此凸显出来。

        如果说,《······》作为一件作品质疑了“作品”本身,那么它作为一场展览又将如何阐释“展览”这个概念?

        我想可以从这场现代舞谈起。关于现代舞我是个门外汉,但作为一名观看者我至少可以从体验者的角度聊一聊这场活动,以及它如何与展览发生关系。舞者受邀在美术馆中进行表演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各大美术馆、机构、空间都在尝试这种跨界合作。然而,工作坊形式也好,开幕式节目也罢,大多浅尝辄止,所谓“跨界”仅停留在空间的利用上,舞蹈与作品、展览难以构成对话。不过是,跳舞的想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搞艺术的想来点新花样。

        这一次体验不同以往。谭老师将作品的主权——灯管的开关控制权——让渡给了侯莹以及侯莹舞蹈剧场的舞者。灯光/作品与舞蹈的编排、节奏紧密相关,而不再是孤立的背景;舞者在灯光营造的空间中展示自身,亦不再是尴尬的植入。在光与影之间,舞蹈与作品交织在一起,究竟谁才是展览的主体?在舞动的身影间,展览在流动,在不断地生成。最后,舞者邀请观众参与其中,看与被看的关系被打破。两者之间的边界在身体触碰的那一刻消失,观看者成为舞蹈的主体。舞者借由舞蹈将观众引入到灯光制造的空间之中,在肢体的交流中共同塑造了展览这一刻的主体。

        《······》作为一个展览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不论是现代舞表演还是此后将要举办的音乐会、哲学家沙龙,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与作品开展对话,参与空间营造,生成展览本身。谭老师通过自己的作品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提供了一种契机,邀请不同的主体参与其中,共同完成这次展览。每一次活动都充满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勾勒出展览的面貌,一切都在变化,直到结束那一刻为止。

        不同主体的参与介入,使开放性不再滞留于抽象的、形而上的观念范畴,而是在互动中被不断地赋予具体的形式。谭老师在聊自己作品时,强调这种开放性作为观念区别于以往观念艺术作品的封闭性。的确,即便在今天,很多观念艺术并没有跳出哈罗德·泽曼(Harald Szeemann)于1969年策划的《当态度变成形式》展览所圈定的范围与路线。尽管当年参加该展的艺术家几乎都不满于将艺术品限定在某种形式之内,但是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观念艺术还是确立了自己的范式,逐渐演变为概念的封闭性繁殖。从这层意义上,《······》也是对当下观念艺术走向封闭的一种反思,艺术家用自己的语言在重申开放性作为一种观念的重要性。

        三、

        将《······》放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下审视,显然,艺术家与馆方未按套路出牌,没有通稿、学术研讨会,避免过度曝光,拒绝商业化,这一切在当下显得格格不入。

        两年前我和一位做媒体的朋友在聊天时曾谈到元典美术馆,在她口中这是一个边缘化的空间,一个地产背景的美术馆。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界还存在所谓的主流-边缘么?当中国当代艺术在自欺欺人的谎言中愈陷愈深,当商业逻辑操控一切,而艺术市场却处于有价无市的尴尬处境,如何评判一件作品、一个展览、一个艺术家、一个空间?学术研讨、媒体传播、评论报道这些曾经负责话语生产的环节日渐失效,作为一个在4A公司打酱油的加班狗,我不得不吐槽当代艺术圈的劣质公关,但是即便如此,无数的展览仍然在利用无效的套路生产着无效。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无效而忙碌。主流-边缘的格局被山头林立的政治版图取代,而千篇一律的运作模式让当代艺术的整体面貌愈发无趣。面对这样的现实,似乎只有跳出套路才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作为谭平老师与元典美术馆这次合作项目,明显带有强烈的艺术家个人色彩,对于美术馆而言能否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仍然有待观察。但至少《······》是一次有趣的尝试。

        对于艺术家而言,个人的艺术实践一方面会被置于大环境中讨论,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被放在个人的艺术历程之中做分析。若要梳理谭老师的艺术脉络非另起一篇专文论述不可,况且也非我能胜任。在这里我只想聊一点随感而已。记得上次和谭老师聊天的时候,他和我提起中国的笔会,他很欣赏这种拿把笔走到哪铺开了就画的状态。画画作为一种行为和周边发生了关系,重要的不再是画画的结果,而是与周边交流的过程,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场行为。在《······》中,谭老师出乎意料的抛掉了画笔,从行为主体,表演者的角色,转变为邀约者的身份,只是这一次邀约的不再是卡斯特利,而是不同领域的朋友。他借由自己的作品搭建了一个临时性话语框架,让不同的参与者能籍以交流互动。而不同身份的行为主体介入的过程也是对艺术家构建的这一空间的重构,展览现场因此成为一系列艺术事件和行动片段,预示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换言之,每一个偶然的瞬间,每一次现场的行为,都是对作品外延的拓展,都是对展览本身的重塑。

        我们对于新的追求,对于未来的想象,建基于不可预知的偶然性之上。丧失不确定性意味着一成不变、毫无期待,生活被捆绑在一辆驶向必然之终点的列车上。艺术若丧失不可预知性意味着乏味,艺术家若丧失不可预知性则意味着死亡,当我们不用动脑子都能想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他基本是一个已经成功的、废掉的“大师”或者大师的弟子了。衡量一位艺术家是否年轻、具有创造力,我想不是年龄,而是能否走出自我的神话。

        尽管当代艺术系统的现状已经糟糕得几乎无药可救,但是至少仍然有人在认真地做艺术、做事情,不论是所谓的主流还是边缘,不论是年轻人还是有资历的成功者。尝试突破总是好事情,也许这无法进一步建立起一种良性的运作模式,也许这无法改变现状,但至少于己而言已是改变。

        这不是一篇软文,本人拒绝套路,一点点基于个人体验的思考与梳理而已。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7(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0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