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莫奈 艺术 北京 展会活动
      分享到:

      从莫奈到苏拉热: 还原西方艺术的“现代之路”

        作者:未知2017-05-19 08:27:05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西方现代艺术大师展频频亮相中国,可见中西艺术交流的逐步深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相继举办了 “对话达·芬奇”特展和“从酒神赞歌到阿卡迪亚: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展”,5月6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呈现了又一场西方艺术盛宴: “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绘画之路”,此次展览集中展示51件来自法国圣蒂安大都会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西方经典绘画作品,包括库尔贝、莫奈、马蒂斯、毕加索、杜布菲、苏拉热等大师真迹,力图还原1800年至1980年这180年间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这一初衷从展览的题目便可窥见。

        19世纪至20世纪的欧洲,工业文明的脚步改变了传统生活的方式,这一时期,西方艺术也经历了艺术风格的激变,古典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几何抽象主义等一系列风格流派交替发展,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有限的作品去处理和诠释这种演变,成为展览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圣蒂安大都会现当代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马蒂娜·穆赫-丹瑟介绍,本次展览的作品涵盖了19世纪经典绘画、现代艺术大师作品和部分当代艺术作品。“之所以选择以现代艺术为主的策展方向,是综合了中法双方的需求,主要是考虑到欧洲,尤其是广大中国观众对法国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更为熟悉,而对现代艺术的了解是接近当代艺术必不可少的过程。”穆赫-丹瑟也表示,除了莫奈、库尔贝、马蒂斯、毕加索等名家,展览还呈现了一些不为观众所熟知的艺术家作品。“我们希望令中国观众意识到还有许多不那么广为人知的艺术家也影响了这些艺术流派的兴起和发展。”

        对比中彰显艺术的演进

        展览按时间和风格分为六大主题单元:对风景的新感知,西方艺术中的人物与肖像,从立体主义革命到纯粹主义,超现实主义、梦境与无意识,回归物质,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不同于以往展览完全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呈现,此次展览更注重在相似命题下不同作品的对比中彰显艺术的演进。

        比如,在“对风景的新感知”单元,印象派代表画家莫奈将传统现实主义的风景画引向一种装饰抽象艺术。其作品关注自然光线和色彩变化,创新性地描绘出事物变化的、运动的形象。本次展出的《睡莲》,是其250幅睡莲系列中唯有的4幅圆形画之一,表现出莫奈对日本建筑和艺术中圆形开阔元素的兴趣,以及日式创作风格的重要原则:拒绝透视,抛弃水平面,开阔空间等。这一作品是由1918年至1920年这3年的圣艾蒂安养老院收入款项所购,是法国圣艾蒂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野兽派艺术家马蒂斯坚持自己对“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的主张,创造了画作《贝勒岛的城堡》,该作品为亨利·马蒂斯转型时期的画作,在此之后他开始对形状和色彩进行极端简化。古斯塔夫·库尔贝的《田园景色/古老风景》让人感受到此时现实主义艺术家对“风景”主题不同以往的表现方式。和保罗·西涅克一样,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使用分割法,结合视觉领域的科学发展,在画布上尽可能呈现真实的风景。

        在古典艺术中,肖像画是对人物客观忠实的再现,旨在将有身份地位的模特形象记录到画布上。通过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穿白裙的女人》这件作品的名称,观众便可以得知他所绘的是一位特定的人物。阿方斯·奥斯伯特和亚历山大·塞昂的象征主义作品反对自然主义,饱含寓意且富于想象力,随意色彩的使用加强了作品的梦幻之感,象征主义艺术家往往用比喻来回应现实。塞昂在参考了关于俄耳浦斯的美丽神话传说后,在里拉琴上画出了俄耳浦斯的脸。在《领圣餐者》中,莫里斯·德尼专注于再现天主教仪式中年轻女孩的轮廓,并绘之以模糊的线条。

        感受艺术家的精神走向

        早在1908年,乔治·布拉克和巴勃罗·毕加索就向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绘画准则发起了挑战。他们将现实分解为几何切面,打破焦点透视法,并试图创造出比物体外观更客观的形象。比如,在“从立体主义革命到纯粹主义”单元《静物:水罐、杯子和橙子》一作中,毕加索仅凭借加重的黑色粗线条就简单地将这3个物品分割在了矩形的画布上。而在参展的4幅毕加索作品中,有两幅作于1949年的《维纳斯与爱神》,它们隐藏着毕加索当年心中的“爱神”——女诗人和电影制作人吉纳维芙·拉波特,画中不难窥见其身影。

        1924年,安德烈·布雷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 “绝对无意识”,这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不谋而合,引领了超现实主义艺术,艺术家们从潜意识和梦境出发来创作出荒诞的画面。作为“梦境的探索者”,伊夫·唐吉通过某种绝对的视觉效果将梦境和幻象展现在画布上。展览展出的其作品《手与手套》让人们看到了“具体的非理性”的图像:一个不连续的风景,布满了光滑且坚硬的地质元素,外观呈生物形态,让人联想到一个石化的世界,其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水和风所侵蚀。

        法国抽象艺术的关键人物苏拉热一直处于具象与抽象争论的中心,他的画被誉为“将黑色从黑暗之中解放出来”。此次展出的作品《1979年6月19日画作》是画家的又一部“黑色交响曲”,表面被分为3个同宽的水平部分,并通过角落留白的米色画布进行节奏划分。刮刀的划痕打乱了水平条纹的规则纹路,露出叠加的分层,部分还带着光亮。苏拉热将其绘画定义为“诗意的瞬间”,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会将创作日期作为标题。苏拉热将绘画的表面处理为光线的接收器和发射器,他对光线表面更多的是采用“雕刻”而非绘画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非常注重展览的文字介绍。本次展览的6个单元,每一个单元主题都附有这一时期以及这一风格产生背景及特点的说明文字,可以帮助观众理解这一时期或这一风格的形成背景。沿着展览现场布置而成的一条“西方现代绘画之路”,参观者可以徜徉在不同时期的绘画流派之间,从古典时期末期开始,走过现代,再走向当代。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8(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7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