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从漫画到写意人物画

        作者:赵昆2017-04-13 11:09: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从漫画到写意人物画

        方技搏击(国画) 2016年 赵昆

        讲自己的画是挺难的一件事,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创作特点与风格颇不容易,客观地说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更是需要胆识,况且像笔者这样初窥艺术门径的小子。大学时我跟着郭北平先生学油画,毕业后曾经一度以漫画为生。漫画是个门槛很低的画种,入手很容易,但是画好很不容易,当我的作品发表多了,逐渐有一些体会后,总想把这些体会转换运用到写意人物画的创作当中。

        我曾请一些先生看了近年集结的漫画选集,他们给了很多鼓励与建议。潘世勋先生说我的漫画幽默不足,讽刺力量很强;薛永年先生却认为漫画的讽刺与幽默功能,占有一项就可以。易英先生也认为有讽刺力量足矣。中央美院的葛玉君和北京画院的马明辰先生说我的漫画有些可以转成中国画。后来我着手画了一批探索性的小型的中国画,实践出真知,感觉从漫画到中国画对造型笔墨都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在这批画中,清华美院的代大权先生说作品《方技》最好,放松灵动,个性风格明显。国家画院的刘建说,不要有任何框框,自己得意就好……

        漫画是个泛称,如果把漫画创作当作一个可比较对象时,还是需要具有鲜明造型特点的漫画形象,譬如“三毛”或“王先生”,“丁丁”或“花生”等。我在中央美院读书时,创作漫画集《办公室的故事》时,在反复处理主人翁形象的时候,体会到漫画虽然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奇思妙想,但是仍然不能忽视造型训练,好漫画的造型是长期实践中获得的,这个训练既有对造型规律的把握,也有造型个性的寻找与自觉。

        中国画写意人物与漫画在造型趣味上有很多近似的地方。如近现代以来的任伯年、陈师曾、齐白石等笔下的人物形象,以及当代新文人画的人物形象,譬如齐白石的《不倒翁》,徐乐乐的古代人物、朱建新与李津的某些人物等。中国画的写意人物吸收了漫画的造型特点,或言写意人物的一直就有“漫”意存在,这种“漫”是追求一种随意、质朴、自然的境界。

        研究漫画人物造型,对写意人物画创作中的造型的转换、变形与完形都有重要的提示,特别是造型趣味的自足性,漫画家是最知其中的长处与优点。漫画常常在人物描绘上有夸张与强调的特点,而在这种夸张与强调当中,有借形、变形、循形等多种手法。譬如漫画不按比例也能抓住对象的特征,夸张和强调对象的特征;同时,最能概括对象的形体,特别是漫画在处理人物造型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由的伸缩尺度,都是写意人物可以借鉴的。

        写意人物与漫画人物进行的艺术夸张,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但是两者的艺术取向与趋向是不同的,尤其是形式指向性。漫画的造型手法是为漫画主题服务,形象特点明确,强化夸张,制造笑点。常常简化不必要的细节与形式铺陈,易于辨认与叙事。漫画需要它的人物去指向或洞悉事物的本质意义,比喻、夸张等手法是关键,重心并不在艺术形式本身。而写意人物的造型夸张着重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和主观感受是需要有所节制,有整体的度量关系,特别是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分寸把握,虽然写意人物有对变形的趣味的关注的追求,但在突出了形式处理,强化艺术技巧,譬如在笔墨处理上“古拙”的金石趣味,在书法用笔上的指向,突出造型节奏韵律等。

        漫画人物与写意人物的主观处理,有艺术家自身的情感需要与时代需求之间紧密联系,也有造型艺术内在的必然关联。譬如叶浅予先生早期的漫画《王先生》那种诙谐夸张的造型与他在甘肃夏河的人物速写之间的关联,以及他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端庄典雅的民族舞蹈形象的造型的差异,一方面源于叶先生的速写功力,另一方面是他的漫画人物对形体的概括与夸张深厚积累,如果不了解作者背景与时代条件,不了解不同艺术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单单看作品确是千差万别。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