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林风眠的纯净

        作者:张鹏2017-04-03 23:06:40 来源:美术报
        林风眠的纯净

        研究美术史,是理性知识和感性经验交互融合的过程。前者依靠我们在艺术史知识系统内对其各个单元和要素的了解与学习,而后者的积累和升华,必须通过大量观看作品、熟悉作品、感受作品来完成。理性知识和感性经验,大多时候是相辅相成、彼此裨益的,但有时也会相互抵触,尤其是前者会不经意间对后者略施约束。

        拿日前北京画院举办的“清寂鹭影——林风眠艺术精品展”为例,一个专业从事或熟悉美术史的人看林风眠这些活脱喜人的作品,脑子里常会盘踞一个问题:20世纪中国画史上的“中西融合”。会不自主地把眼前的作品链接到20世纪思想史、艺术史上中西交流的大课题上,且试图在观看作品的过程中不断追问并找寻一份答案或解决途径。当然,在20世纪中国画史的视阈里,林风眠一生都在为调和中西艺术、创造适应民族和时代的全新的艺术而勤劬竭力,他以对东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深刻认知为根基,绝非机械而浮泛地求新求变,并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至深至远。仅此一端,就是他不应该被后代遗忘、应该强力启示我们对当前中国画命运走向审慎反思的一个证明。

        北京画院这个展览提供了难得的观看林风眠原作的机会,我们可以站在作品面前,静静地凝视,感受它们由内到外的力量。这份力量很多时候并不是来自知识系统,而是缘起于感性经验的迅疾涌动。对于大多数看展的人来说,我更希望大家将林风眠这些画作还原到艺术的本原,从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人性和心灵的角度来品味它们。尤其是林氏这般极具单纯、敏感、深婉的人格、倾向于表现情感和情绪的艺术家,更宜如此。缓步穿行在画作中间,无论风景、静物,还是人物、禽鸟,多数都在宁谧而简净的画面下蕴藉着丰富的情感和幽邃的情绪,缱绻而悠绵。兀自静静看一会儿,定然品察到一段无可言表的款曲,以及人之生存与生命中颇滋追忆的某些瞬间里遭逢到或捕获到的微茫细腻而不容捐弃的体验。不管你在此之前是否知道林风眠,是否了解美术史,只要真正静下心来看它们,这些作品都能牵我思绪,感我灵府。

        林风眠毕生追求个性和诗意的创造,不同时期钟爱的题材很多,其中有一类“枝头小鸟”题材。这次展览中也有两张,一张画的是颇似垂垂老者慵懒漫步的乌鸦,一张是貌如初生、憨态尽陈的猫头鹰。我看过这一题材的画作不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1960年代画的题为《立》的一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方纸构图,中央一抹横枝之上,一只椭圆身子、长嘴大眼的小鸟侧头而立,无比简省又平面化,更谈不到什么高妙的笔墨之法,全如稚拙可爱的儿童画,用一个流行词来描述,叫“呆萌”。而林氏这一类作品却特别吸引我。观此画者,可以觉得这小鸟是孤独的,因为与林氏笔下其他众鸟栖枝的作品相比,这单枝孤鸟的形象确实显得有些清冷。但细往深处看,似又不全是孤独感的呈现,更多的是人性光芒的闪动。一份超越时空、不容亵渎的纯粹和天真扑面而来,映照出林风眠胸中那颗干干净净的心。

        20世纪的社会图景中,中国画承载了太多的附加物,政治的、民族的、文化的、运动的、大众的,不一而足。对林风眠,以及如林氏一般纯净而伟大的艺术家们创造的诸多作品,专意观画的我们,何不尝试将这些负载的符号和冗繁的意义一并淡忘,还原最本真的艺术与心灵。我想,在这个时刻,林氏在他文章中标举的艺术的美与力、艺术对人类苦痛的调剂与疗救,终有饱满的能量激越地绽放。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2(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3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