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郭沫若 书法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 书法与外交

        作者:陈振濂2017-02-23 09:07:12 来源:杭州日报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 书法与外交

        郭沫若书法

        近日杭州武林广场的“红太阳展览馆”又重新装修一新正式启用。记得十多年前,杭州人有过一场民间的大讨论: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之时,无论就体量与风格还有空间配布,都已大大落后于时代,应该推倒重来,打造武林门城市中心新的地标建筑。但是讨论再三,杭州人还是认为,这座苏式的“红太阳展览馆”后来又叫“浙江展览馆”的建筑,具有明显的特殊年代的色彩,它作为当时杭州城市最核心的地标,成为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活动中心,已经深深地在几代人心中打下了岁月的烙印。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不应该被抛弃和遗忘。就这样,“红太阳展览馆”作为杭州仅存的上世纪60-70年代的建筑样式,终于被充分保护下来,成为一个拥有特定时期城市记忆的样板,进入到“历史建筑”的序列中去。前几天浙江省文联在装修一新的会场开2016年总结年会,新会场首次启用,大家还很感慨唏嘘了一番。

        真正的书法意识

        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初起步

        真正的书法意识,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起步。1973年1月号《人民中国》日文版编辑《现代书法作品选》专辑,刚刚去世的沈尹默,赵朴初、于立群、启功、顿立夫等经过岁月摧残后仍硕果仅存的老辈书家赫然在目,而林散之、费新我等年长又是书法界的新人也隆重登场。还有一些中青年书法爱好者也在其例。为了表示“政治上正确”,还特意点明这些作者的身份是工人,学生、农民,体现出彼一时代政治挂帅的鲜明特征。就这样,通过与日本这个书法大国的书法外交与文化交流,中国在沉寂了多年后,终于有了一个有形的“书法界”的雏形。一时间,《人民中国》日文版书法专号洛阳纸贵不胫而走,大部分的购买者并不懂日文,也并不知道《人民中国》是一本什么样的刊物,狂热的购买背后,是对书法艺术的深深眷恋和渴望。其后,日本方面迅速作出反应:当年11月,日本书道代表团访问中国的北京、西安、洛阳、上海、苏州、杭州、广州,分别拜会了赵朴初、关山月、陈叔亮、唐兰、徐之谦、邵宇、娄师白(北京)、王个簃、顾廷龙(上海)、谢孝思、费新我、张辛稼(江苏)、沙孟海、陆维钊、吴茀之(浙江)、商承祚、麦华三、秦咢生(广东)。这几乎就是一份当时中国书法界名流的大名单。1973年,上海博物馆又率先举办了规模宏大的“中国古代书法作品展览”。海内震动,许多海外人士如日本书法家也专程赴沪观摩。

        1974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接待来访的日本外相大平正芳时,赠送《怀素自叙帖真迹》影印本作为国礼,这成为两国外交的一个新见证,又一次用书法震惊了社会各阶层。由是,我们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法艺术复苏的时间刻度,定格在1973年到1974年。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书法界

        第一次持续五年的大规模整合

        《人民中国》日文版的成功,刺激了书法的“复活”,但书法圈一直小心翼翼,在高压的文化政策下习惯了动辄得咎、收敛和抑制自我。除了日本代表团在此后五年之间络绎不绝访华之外,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举办的“中国现代书法篆刻展览”赴日本展出。当时还在特殊时期,所以除了征稿之外,这个拥有140作品的大规模书法展览在国内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

        凑巧,前几日在逛书摊时发现一本破旧不堪的8开本字帖大小的 《中国现代书法选》,由河北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在当时,能够被收入此书的,当然就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书法界名流。在册的有郭沫若、楚图南、陈叔通,张爱萍、李一氓、李长路、魏传统、齐燕铭等政界高官书法家;又有赵朴初、沈尹默,林散之、潘伯鹰、高二适、沙孟海、费新我、蒋维崧、商承祚、麦华三、启功、邓散木、秦咢生、诸乐三、陈叔亮、李苦禅、孙墨佛、溥雪斋、来楚生、傅抱石、丰子恺、徐之谦、宋吟可、朱复戡、宁斧成、康殷、邓少峰、沈觐寿、肖琼、褚保权、肖娴、郑诵先、顾廷龙、李骆公、董寿平、吴玉如等在书画圈里被指为专家的一代书法名家;更有上世纪八十年代书法新时期开始名震一时、进入到后来的书法家协会时期的王学仲、尉天池、王遐举、李天马、黄绮、刘炳森、李铎等等,还有当时非常年轻的周慧珺、熊伯齐、奚乃安、姚哲成、赵隽明、茹桂、沃兴华等等后起之秀。可以说,这一份名单,大致囊括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直到1981年书法家协会成立前后的书法界的精英人物,老中青齐备,是一册当之无愧的“群英谱”。对照当时的这份名单,再回过头看看当下书法家协会成立三十多年来的当世书法界人士的名单,不免会有沧海桑田之感。尤其是从收藏角度而言,更是如此。

        本集所收作品中关于书法的内容选择,大致可分为几类:一是毛主席诗词与鲁迅诗词及老一辈革命家如周恩来、朱德、陈毅、叶剑英的诗抄,二是偶然也有抄录古诗词与中日交流双方的古诗。其中,沈尹默书《东坡题跋》,沙孟海书《绩语堂论印诗》,赵朴初书为赴日展题词句,郭沫若书《自咏东安六朝松诗》,这些内容在当时尚属另类而特别显眼。

        书后有一编辑《后记》,点明是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提供作品上的帮助。我认为中国国际贸促会举办的出国书法展,应该是在1973-1978年之间,中国书法界第一次持续五年的、有规模的大整合。它依靠的是作品出境销售的经济杠杆;它所面对的是日本这个特定的书法外交对象。这样的格局,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于1981年成立之后,即被转换成另一种更文化的艺术创作与组织形态,而非复原有的经济贸易的管道了。从经济、政治外交回归到文艺,历史的发展是否也体现出某种无法逾越的铁的法则来呢?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4.906(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7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