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设计 上海 综合新闻
      分享到:

      设计 将艺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作者:李虎2016-03-21 08:25: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深圳、上海以及北京,是中国目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三大设计之都。抛开北京特殊的文化资源优势不谈,上海和深圳的设计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之路。

        上海的设计思潮离不开其“国际化”的氛围。上海具备了一种历史悠久的“海派”风格,本地有更看重外来设计的消费习惯,使得上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失去了本土设计师的成长土壤。直到近几年,由于经济发展和本土文化精神的呼唤,上海设计才重新形成国际化和本土化交相辉映的局面。

        和上海相比,深圳的设计更有一种草莽英雄的色彩。上世纪90年代,由于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领先的制版、建模工艺,不少国内外设计师选择在 深圳扎根。深圳设计师的思想非常活跃,具有很强的前卫性和批判性。而其在工业设计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深圳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充分彰显出设计在经济发展中的 重要价值。

        近期,恰逢“设计上海”与深圳工业设计论坛相继举办,本报记者走访了两地的行业协会、从业者、设计师和参展商,力图窥斑见豹,尽可能展现两地设计的不同风貌,以探寻中国设计未来的发展之路。

        设计上海:国际品牌与本土原创交锋

        300个国际设计品牌、1000多件设计新品、40位国际设计大师、24场设计论坛……日前,2016“设计上海”以强大的阵容席卷上海,为期 4天的展会吸引观众逾5万名,展览最后一天观众数量更是高达1.3万多人,专业观众数量比去年首届增加了20%。这个100元面值门票被黄牛炒到好几倍的 展览,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设计上海”是中国首屈一指的设计盛事,今年的展览大规模展示了全球顶尖设计品牌,提供了一个交流、交易平台。“设计上海2016”创意总监 Ross Urwin表示,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的创意产业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3.7%,2015年行业总收入更达到了6226亿元。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内 地的内饰设计师队伍已经壮大到60万人,未来有望超过1000万人。业内认为,“设计上海”已经成为中国设计对外最重要的交流窗口。

        零距离接触“国际设计潮流”

        今年的“设计上海”依旧设立了当代设计馆、古典设计馆、限量设计馆三大设计展示区域。在当代设计馆,国际知名设计师和制造商与新晋工作室、设计 师进行了联袂展出,呈现了当代家居设计的最高水准和前沿设计;古典设计馆追根溯源,把代表西方百年历史和传统工艺的品牌带到中国;在限量设计馆内,观众则 可以看到经受历史考验的传世之作和精湛的限量版新锐设计。

        从品牌数量和规模上看,今年的展会吸引了更多国际大品牌的入驻。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中国的艺术、 设计氛围在不断提升。“决定参加‘设计上海’是因为我们认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类产品的新兴市场。来之前,我们对中国设计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但这次来 我有很不同的感觉,我认为我们进入中国设计市场已经太晚了。”在前来参展的荷兰设计品牌TPFT的艺术总监范·亨特胡特看来,这次展览是在中国进行推广的 难得机会,可以扩大品牌在中国的影响力。事实上,“设计上海”俨然已成为国际品牌进军中国市场的试金石——他们不急于现场销售,而是通过现场订货的方式, 与国内线上线下的经销商建立初步联系。

        每年的“设计上海”展,各地设计师都会作为“铁粉”前来观摩取经。据悉,今年的设计展超过一半的展品此前从未在中国展出,还有部分设计新品以及 具有收藏价值的作品是首度对外公开展示。以最常用的椅子为例,已连续3年参展的丹麦品牌HAY推出的桌子、长椅、沙发都呈细长条的镂空设计,在光源直射下 可以看到椅子的倒影。成立20周年的法国品牌IBRIDE推出一张渐变色的“魔鬼鱼”椅,椅子微微翘起的扶手,呈蝙蝠翼形,流线的设计像是一只魔鬼鱼正张 开身体迅速游走。类似这样的例子记者还看到很多,总而言之,在“设计上海”,无论是外行还是内行,都能最近距离的拥抱“国际设计潮流”。

        本土原创设计进步神速

        除国际优秀设计作品外,今年的“设计上海”还有不少来自中国本土的设计师与设计品牌。在展会现场,这些本土设计品牌与众多国际大牌一样人气高涨,展品销售也很火热。

        “中国本土设计进步得令人瞠目结舌!”这是日本参展商长谷建川面对记者时发出的感慨。不少国内品牌以不同风格传达“中国元素”。以实木家具品牌 为例,来自杭州的木智工坊带来“睡眠茶几”“无边边柜”“砚台系列”以及一张纯软包的三人沙发,上述产品首次在木质结构中加入大理石,是该品牌探索新材料 的第一批产品。山水文化也被用于文具和物件中。意外设计带来的“微山水”以表面起伏的形象形似山水故而得名。第一次参展的“飞行物”展示了一件件犹如雕塑 的瓷、陶烧制杯器;命名为“石舟”的茶壶以船的造型为灵感,采用壶嘴壶身一体设计的形式,将茶漏内置阻隔茶叶。

        在展会现场,还可以看到中西方设计的对话与融合。成立于上海的明合文吉设计工作室是由中国设计师徐明和法国建筑师文吉共同创建的。此次,他们展 出了一组以“无中生有”为设计理念的现代家居作品——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玉石和金属组合在一起后,作品被赋予了现代气质,混合的材质、变换的纹理表达 出东方的含蓄之美。“与以往的‘东方遇见西方’不同,在今天风格之间不再是冲撞,而是融合,各自去掉扎眼的符号,平和地搭配,美是唯一的共同原则。”其负 责人这样解读道。

        “中国的设计审美正在加速发展,主要的动力就是渴望展示个性。”在“设计上海”创意总监Ross Urwin看来,“设计上海”在展示国际大牌设计之外,也是一个本土设计师的培养地,参观者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中国设计师的作品。

        大师作品离公众还有多远

        当“设计上海”的业界口碑不断升温,它能为慕名而来的中国消费者带来什么?

        “我们第一次来‘设计上海’,希望借助平台了解中国客人的需求和审美偏好。”初次来到“设计上海”的国际家具品牌Mad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重点不是“卖出什么”,而是“了解中国用户口味”。

        “我们在去年做了详尽的调研,回去完善了产品设计,今年是借助展会寻找合适的经销商。”另一家服装设计品牌负责人对记者如此表述。事实上,绝大多数参展的品牌,都带有“看看自己的设计风格中国消费者能接受多少”的探问。

        “实际的销售没有起到很大效果,但对品牌价值的提升无法估量,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我们。”第三次参展的厂商StarDG负责人对记者坦言,“这次我觉得现场反响不错,但是下单跟我们在欧洲来比还是很小的一部分,按照订单量,中国尚不足我们全球销售额的1%。”

        作为反映市场走向的一大窗口,博览会在短时间内能够投射出供需现状。除价位外,产品的设计风格、品质、功能性、舒适性、背后折射的生活习惯等都是左右买家是否投入的原因。

        “国内的设计品牌在不断完善,客户对设计的认知度也在改变。但需要一段时间。”清华美院毕业的家具设计师陈鹏飞以一把欧洲的椅子为例介绍说, “这把椅子并不是全部实木的,在椅背部分有一块板材,在欧洲这是以此为傲的,因为它灵活运用了不同的材料特性,但经过中国翻制后,这里引以为傲的,恰恰是 对原版椅子改进的部分。”陈鹏飞道出的不仅仅是东西方审美的差异,也是一场国际化展会可能面临的尴尬。

        “在中国,‘设计上海’的规格是领先的,但不足以和‘伦敦百分百设计展’等国际设计展会相媲美。因为中国好作品有,但非常少。”陈鹏飞的话从另 一个角度说明了“设计上海”和国际一流设计展的差距。此外,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设计上海”的专业性、学术性以及规模目前还无法和国际成熟的设计展会 相比,但在中国当下的设计品消费市场大环境下,其存在的价值与自身成长的空间已显而易见。

        深圳设计:中国智造突破的助推器

        2000年,国际知名设计杂志《Design》曾做过一份公众调查:在中国,提到设计,能想到哪个城市?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第一、香港第二、北 京第三,台北第四,景德镇第五,而深圳,仅能排到第十三位。2008 年,这个排在第十三位的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设计之都”的称号,深圳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获此殊荣的城市。面对外界的一片质疑声,这几年,深圳也用行动证明它是一座以设计为傲的都市。

        从“山寨之城”到“设计之都”

        位于中国南部的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这座海滨城市从制造业和贴牌代工发展起来,人们每每说起它,总免不了大谈其“山寨”功力。从手机、服装到钟表的三大产业,似乎很难与“创意”“时尚”产生关系。

        然而,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北京是首都,资源丰富;上海的时尚气氛很浓,发展方向和东京、纽约很像。在北京、上海办设计展有时尚氛围。但深圳不同,我们有的是产业氛 围。”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女士谈到“深圳设计”的优势时,显得很有底气。“1988 年我刚来深圳的时候,深圳没有自己的品牌,全部工厂都在做出口。1995 年开始深圳有了本土品牌,我们也不断帮助它们发展。这些年,我目睹了深圳整个服装设计行业的变化,从没有品牌到有品牌,再到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并走向世 界。以前我们的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而今天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品牌附加值。”

        作为全国第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深圳工业设计占领全国 60%的江山。2014年,深圳工业设计产值达52亿元,同比增长逾两成,创造经济价值逾千亿元。2015年,深圳工业设计节、工业设计周、工业设计大 展、国际创客周、高交会等一系列高端活动展示了深圳工业设计实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2015年第62届德国IF国际设计奖中,深圳超越北京和上海,共 有42件作品获奖;在工业设计与创客创业的融合创新发展中,深圳引入了世界各地的设计大师入驻。业内认为,工业设计在深圳,闯出一条开拓创新的道路。

        以创意园搭建发展平台

        深圳的设计历史,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可谓短暂,但崛起速度惊人。不少设计师回忆起刚到深圳时这座城市的样子,不约而同地提到,当年的深圳虽不至 于是“文化沙漠”,但文化气氛和今日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设计师曾军说:“深圳非常包容,接受能力很强,当各种新生事物逐渐渗透的时候,文化的良性生态会逐 渐建立起来。深圳是以一种对外敞开的接受和民间力量活跃的方式来建构它的城市文化。”

        现在,大大小小的创意园在深圳各区百花齐放,包括万科位于留仙洞的创意园,又比如位于蛇口海上世界的南海意库。在蛇口,即将建成中国首个大型设 计博物馆,亦是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V&A)的首个中国分馆。博物馆的媒体和传播主管奥利维亚·科灵在谈到此事时说:“中国正试图从 ‘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V&A 希望能在这一过程中给予支持。深圳除了以生产代工为人所知,这里由设计师们组成的社区也在不断壮大,尤其是工业设计方面。”

        根据最新的“十三五”规划,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深圳争做工业设计创新发展排头兵。2015年,工业设计不断助力深圳从“制造”到“设计”、“创造”及“智造”转型。

        拥有多个创业园的深圳不仅在设计上创新,在“设计金融”上也首开先河。2015年11月6日,国内工业设计龙头企业深圳市嘉兰图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标志着这家设计公司正式开启了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道路。

        设计与科技的融合更是大势所趋。2015年,深圳“创客之城”的名头十分响亮,与科技和制造业联系紧密的工业设计转型明显。深圳不少公司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偏重于科技含量高的领域。除了目前占据世界无人机市场份额第一的大疆无人机,虚拟现实、机器人、智能硬件等科技智造领域也是工业设计公司的合作首选。不远的将来,深圳在机器人、虚拟现实、音频消费类电子产品几个方向不仅要做到全国第一,还已经将野心对准了世界第一。

        人才资源成为深圳设计底气

        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这座年轻的城市一直散发着与中国其他大城市不同的青春朝气:“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开放,以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 命”的速度至上。在深圳已生活20多年的设计师廖芳觉得,设计在深圳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与这座城市的惊人发展速度密不可分,“高速的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 建筑设计师,而创业的热潮也带动了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服务于商业的设计门类高速发展。因此,深圳聚集了大量的优秀设计人才。”

        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封昌红介绍,目前,深圳拥有各类工业设计机构近6000家,其中工业设计专业公司500余家,各类设 计工作室、方案公司和设计策划机构近1500家;在各产业领域企业内成立设计部门近4000个;工业设计师及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关于深圳本土设计师的培养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觉得,深圳是全国群众基础最好的地方,“深圳的设计产业,以及跟商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使得设计在深圳的发展呈现出非常多样的面貌。”同样,中央美术学院许 平教授认为,深圳是全国最有活力、注重创新的城市,是在全国敢于开风气之先、接受新鲜事物的地方,“深圳在设计领域对全国有明显的带头作用。深圳被联合国 评为‘设计之都’,对其设计生态是一个极大的推动。目前深圳也面临如何走好未来几十年的问题,需要梳理历史的思路和未来发展的出路。”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9(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3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