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国家文物局:长城残损并非保护不力

        作者:王珏2015-07-04 09:00:54 来源:人民日报

        有媒体日前在河北省抚宁、卢龙、迁西等长城沿线县市调查发现,一些荒郊野外的古长城面临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缺乏维护管理等问题,保护状况令人忧虑,并指出长城墙体消失比例为30%,长城正在“变短”。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万里长城?长城保护的困难在哪?怎样才能真正保护长城?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独家回应本报。

        “消失长城”并一定真正消失

        问:关于近来媒体关注的长城“变短”、在消失,请问该如何正确理解长城的概念?

        答:要全面理解、把握长城的保存现状,应该首先注意到一些基本的概念:第一,不能简单地将长城等同于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这些著名的长城节点或段落;第二,不能简单地将长城等同于明长城或汉长城等某个特定时代的长城;第三,不能简单地将长城等同于砖、石等特定类型的长城。长城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必须从“时间”、“空间”以及遗产构成等多个角度去理解。

        “时间”角度。长城的兴建、使用和废弃,经历了超过2000年的漫长过程。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古人就开始修建这一伟大的防御工程,长城的修建最终持续到17世纪中叶才逐步停止。因此,长城的修建不是一项单一工程,而是通过多个历史时期开展的多次工程才呈现出当前的规模。而对于不同的长城点段,又因为历朝历代在疆域范围、防御需求、国力兴衰等变化而屡有兴废。因此,很多长城段落仅在当时使用并维护过,朝代更替之后就被废弃不用了。

        “空间”角度。长城主要分布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此同时,并非如大家通常所认为的,长城不是走向、层次单一的墙体,而是一个由墙体主线、挡马墙、数道甚至十几道边墙以及烽燧线等共同构成的综合性、网状的防御体系。此外,封建时期的诸侯国还出于自身防御需要在诸侯国与国之间修建了一些小范围的长城。经过最终确认,长城分布在404个县域,总长度超过20000公里。

        由于长城多数分布在山地、河谷、荒漠、草原等各种地质条件极为严酷的地方,即便长城发挥重要战争防御作用的年代,修筑、维护长城也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往往需要一朝一代倾全国之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长城一旦被废弃不再使用以后,后世历代也无力维护。

        正是因为具有上述这些非常突出的特点,因此历史上留存下来的长城在整体上呈现出比较复杂的面貌。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的山海关、八达岭等等长城点段,其实只是明朝这“一个时代”长城中砖墙这“一种类型”长城的典型代表,而砖墙类型的长城仅占到明长城总长度的不到3%。大量的长城,自其废弃之日起就逐步残损、破败,并经过数百上千年的风化、破坏,最终呈现出我们今天看到的以残损的遗址形态为主的长城遗存整体面貌。因此,这种残损的遗址形态,并不是因为我们的保护工作不力造成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是长城的历史形态、自然形态,也是客观形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开展长城资源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对长城的保存情况进行了细致调查,并根据现存程度划分为“保存较好”、“保存一般”、“保存较差”、“保存差”和“已消失”5类。其中,我们这里设定为“已消失”的类型是特指现在地面之上遗存部分已经不可见,只能大致分辨出走向和布局的那些长城。

        换句话说,“已消失”的长城墙体其中绝大部分都没有真的消失,而只是随着千百年来人类活动导致地面不断抬升,最终被掩埋在现在的地面之下了。这是一个田野调查的分类方法,与公众所理解的“消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缺人缺认识成最大问题

        问:对于长城保护,还有哪些突出存在的问题?

        答:当前长城保护管理最重要的矛盾:一是长城遗存分布范围极广,而与之对应的是基层文物保护力量的薄弱。不少文物资源丰富、边远贫困市县的文物工作人员数量在5人以下,文物经费以千元计,日常巡查都存在困难,更不用说开展科学保护和执法督察等工作;另一方面,当前各级政府和公众对长城的认识、保护意识和认识不够,因基础设施建设、采矿、城乡建设活动等导致的破坏事件屡有发生,有的地方将长城保护片面地理解为“恢复完整原貌”和旅游景点过度开发,不尊重文物保护理念和工作规律,制约了长城保护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问:长城保护工作现状如何?

        答:长城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1987年,长城成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长城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首次为单项文化遗产保护立法。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组织实施资源调查,理清长城保护家底。2007至2010年,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合作开展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各省级文物部门组织专业力量组建了省级长城资源调查机构,1295名专业技术人员在3年多的时间里,采用考古学科学方法,结合现代测绘技术,对我国各时代长城资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田野调查。根据调查成果,认定了我国各时代长城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各类遗产超过4万处,分布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区),掌握了长城保存状况第一手资料。

        二是抓紧夯实基础工作,规范长城保护管理。国家文物局正在开展长城资源数字化、信息化工作,建立长城资源数据库和管理系统,保存珍贵调查资料,推动长城精细、动态和实时监测管理。

        三是全面推进重点工程,改善长城保护状况。国家文物局指导长城沿线各地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逐步实施长城保护维修、环境整治、展示利用工作,以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金山岭明长城等对公众开放的长城重要节点、段落为工作重点,着力消除长城安全隐患,确保文物和游客安全。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8亿元,启动实施长城保护项目超过150项,涌现出一批严格按照世界遗产标准、科学保护长城的成功案例。

        四是加大执法督察力度,严肃查处违法案件。2009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已督察督办涉及明长城的违法案件20余起,坚决纠正破坏本体、违法建设、改变体制、过度开发等违法行为。

        问:更好地保护长城,可从哪些着力?

        答:国家文物局将在长城保护领域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编制长城保护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开展长城保护工程检查验收工作。继续科学推进长城文物本体保护维修工作。加强督察监管力度,遏制人为破坏。

        在长城本体保护维修工作上,长城已经处于自然残损且较为稳定的遗址状态,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对长城本体威胁仍很突出。针对这一特征,国家文物局秉持“本体抢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的长城保护维修目标,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进行长城保护维修,避免盲目修复长城造成历史信息的破坏,妥善保护长城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同时,将重点做好长城载体地质、水文环境因素勘察、评估,并采取措施优先解决直接影响长城安全的重大环境问题,确保长城安全。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6(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