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艺术 北京 国内 收藏 书画 北京 收藏新闻
      分享到:

      匠人营国 人居艺境

        作者:未知2014-09-04 09:56:28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迎客松(水墨) 吴良镛

          (2/2)海不辞水(书法)吴良镛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如果我告诉你,中国美术馆圆形主厅的弧形墙壁上,以“人居艺境”四个大字开头、洋洋洒洒的隶书出自一位年届93岁高龄的老人之手,你信吗?而且字体遒劲有力、洒脱恣肆,令人叹为观止。8月30日,由中国美术馆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人居艺境——吴良镛绘画书法建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囊括了吴良镛各个阶段的书法、绘画作品100余幅,以及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孔子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江宁织造博物馆、泰山博物馆等6项建筑设计工程,全面反映了吴良镛在学术探索的过程中对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

             那时候没有相机,他用画笔记录生活点滴

             吴良镛1922年生于南京,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他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中华艺文奖最高成就奖等,是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其90余年的建筑人生中,始终伴随着对绘画艺术的挚爱。此次展览展出的珍贵绘画作品时间跨度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直到晚年的新作,从中不难看出吴良镛出众的绘画禀赋和持续的绘画兴致。

             吴良镛不是专业画家,却和画画打了一辈子的交道。“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至翌日清晨因降雨始息。战乱苦痛的经历激发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最终选择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绘画是建筑系的必修课,我先后师从邓白、李剑晨等教授。‘中大’艺术系更是大师云集,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陈之佛等教授执教,我常去旁听、观摩,受益匪浅,至今记忆犹新。 ”吴良镛在展览的自序中如是写道。早在1944年他的水彩画《山村》就在重庆被选入全国第三届美展展出,之后他的作品还多次在国内以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展出, 2002年出版的《吴良镛画记》中,主要收录了吴良镛的水彩和速写作品,而这次展览涉及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全。

             吴良镛说,年轻时家里穷,没有相机,但他凭借自己的勤奋,抓住生活中触动心灵的点点滴滴,付诸笔端加以抒发,几十年来,竟也积累了不少作品。他的画普遍是小尺幅,装裱起来更像是一幅幅水墨照片,见证了他遍布国内外的足迹,精致且耐人寻味,极易让人联想起当时的场景和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准备展览的过程也是我对过去几十年的绘画、书法、建筑作品进行盘点、再次发现的过程。翻检这些陈年作品,好似回望曾经的经历、心境,三峡的激流险滩、云贵山中的浩渺云烟、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服饰、阿尔卑斯山的郁郁苍林……一一映入眼帘。这些当年信马由缰的随手之作,今天却带给我新的精神上的启发,我以一颗虔诚的心,发现、体悟和表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技艺或不纯熟,作品或显粗糙,但是生活的美就在那里,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它们激发出我无限的创作激情,使得我不得不凝之于笔端。 ”吴良镛告诉记者。

             在绘画技巧上,吴良镛师法正宗,形成了坚实的造型功力,更把绘画作为观察生活与自然、感受建筑与环境的方式,借景抒情,将自己的彼时心境融入笔端,画出自己的敏锐感受。其作品《巴塞罗那巷道》《歌乐山梯田》 《黄山》 《米兰教堂》《圣马可广场》 《迎客松》 ……无论是水彩还是素描、速写、水墨,取景构图都十分和谐,色彩明丽,将对西洋绘画造型的探索与中国艺术线条表现相结合,墨色交融、浓淡相宜,画面诗情与意境并置,呈现出典雅的格调,堪称大师手笔。

             同样,书法也是吴良镛艺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以言志、书为心声,在他的书写篇章中,行草、隶书都透溢出他对建筑文化的思考和在传统文化上的修养,形式与内容兼具。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评论说:“吴良镛先生的书法风格深含中国古来看重的风骨,在遒劲的笔力中体现出历经世事沧桑而坚持不变的精神品格,同时散发出随性自然的光彩,于俊朗的仪态中袒露出谦和包容的学者情怀,堪称知识分子纯粹心灵的墨迹。 ”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吴良镛应中国美术馆的邀请,已逾鲐背之年的他欣然放笔、一气呵成,以赫然巨制写出他的建筑文化理念和艺术感怀,展示于中国美术馆的圆厅弧形墙壁,令无数人为其点赞。

             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孔子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江宁织造博物馆、泰山博物馆等建筑设计工程模型也亮相中国美术馆,微缩的模型虽然不如实物壮观,却集中呈现了吴良镛独具的建筑思维与巧妙构思,其中流露出的不仅是对建筑结构的灵活把握,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哲学、美学思维的融会贯通。

             新中国成立后,因梁思成、林徽因希望吴良镛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工作, 1950年底,吴良镛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图书馆等著名建筑都凝聚了他的心血;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余震未消,他就作为最早一批专家参加重建规划。尔后,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都能见到他实地考察的身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吴良镛的改造规划,如今的菊儿胡同一改“危积漏” (危房、积水、漏雨)的面貌,成为由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新四合院住宅,“跨院”突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结构,形成邻里交往的崭新空间。粉墙黛瓦、绿树成荫,菊儿胡同焕然一新。他也因此获得了世界人居奖。吴良镛说:“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仅看他是否能设计出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还要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

             21世纪初,吴良镛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并倡导“大科学、大艺术、大人文”交融的体系,曾题词: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人居环境,贵在融汇。 ”他认为,人居环境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创造,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中更蕴含丰富、充实而深远的艺术境界。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从个人的生活到社会的运转,无所不包又无处不在。这已超出了对建筑与艺术的并行学习,而是艺文的综合追求。多种艺术门类以生活为基础,相互交融、折射,聚焦于人居环境之中。因此人居环境的美也是各种艺术之美的综合集成,包括书法、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等,而美的表现关键在于境界的整体创造。不少文化胜迹之所以流传千古,至今为人所称颂、神往,并不仅依靠建筑实体本身,而是因为建筑、山水环境、文学创作、人文情怀等,交叉融汇为一个境界高远的整体,能够激发世世代代的人们的情感,产生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和魅力。

             这种思想贯彻于吴良镛的书画与建筑创作中,观其书画,不管是水彩、速写还是书法,似有一共同特点,往往与人的生活、人所居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集市、街道、院落、村庄等等,无不可入画,建筑、人物、诗文、名山大川无所不包;观其建筑创作,除了物质环境的创造,还能体会到无所不在的文化气息,城市环境、建筑、园林、雕塑及文化内涵融为一体,表现了运用高超的美学境界对精神空间的观照。

             “吴良镛为当代中国建筑的正确发展提出深刻的见解,从大文化的高度阐发建筑的根本意义。 ”范迪安说。在吴良镛看来,人居环境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创造,建筑与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应该融汇山水自然和人文意境。他把绘画和书法的美学理念与艺术语言导入建筑设计,使建筑和营造的形式体现出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美学特性;他重视建筑的“场所精神” ,提出“广义建筑学” 、“人居艺境”等建筑文化理念,探索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中国意”与文化内涵,都在当代中国建筑界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和创造性运用的典范。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吴良镛说的这些,不正是现在人人所向往的吗?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2(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18(mb)